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1页 |
第一节 选题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三、 学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呈现的趋势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对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第四节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概述 | 第13-15页 |
一、 双语教育 | 第13-14页 |
二、 双语教学 | 第14页 |
三、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区别 | 第14页 |
四、 各家关于双语教育的认识 | 第14-15页 |
第五节 壮族人口分布和壮语基本概况 | 第15-21页 |
一、 壮族人口分布 | 第15-16页 |
二、 壮文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三、 壮语分布 | 第17-18页 |
四、 壮语语音系统概况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调查点概况及云南与广西壮族壮汉双语教学情况 | 第21-30页 |
第一节 调查方式和过程 | 第21-22页 |
一、 调查方式 | 第21页 |
二、 调查过程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 | 第22-26页 |
一、 云南调查点概况 | 第22-23页 |
二、 广西调查点概况 | 第23-26页 |
第三节 云南与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情况 | 第26-30页 |
一、 云南省文山州壮汉在双语教学情况 | 第26-27页 |
二、 广西试行壮汉双语教学情况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云南与广西调查点壮族壮汉双语教学对比 | 第30-48页 |
第一节 教学法对比——以拼音教学法为例 | 第30-38页 |
一、 课堂实录 | 第30-34页 |
二、 拼音教学法 | 第34-38页 |
第二节 云南与广西两区域双语教材对比 | 第38-41页 |
一、 云南壮汉双语教材 | 第38-39页 |
二、 广西壮汉双语教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双语教师师资对比 | 第41-45页 |
一、 云南双语师资情况 | 第41-42页 |
二、 广西双语师资情况 | 第42-44页 |
三、 两地师资情况对比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壮汉双语教学办学规模对比——以调查点为例 | 第45-48页 |
一、 云南壮汉双语教学点办学规模 | 第45页 |
二、 广西壮汉双语教学点办学规模 | 第45-46页 |
三、 两地壮汉双语教学点办学规模对比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壮族壮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 第48-62页 |
第一节 对壮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影响 | 第48-50页 |
一、 自然生态环境对壮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影响 | 第48-49页 |
二、 社会环境对壮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一、 双语师资问题 | 第50页 |
二、 生源问题使壮汉双语教学陷入短路状态 | 第50-51页 |
三、 教材建设的问题 | 第51-52页 |
四、 教育经费紧张 | 第52页 |
第三节 不同群体对壮汉双语教学的看法 | 第52-58页 |
一、 专家学者的观点 | 第52-54页 |
二、 政府官员的访谈 | 第54-56页 |
三、 访谈社会各行业人士 | 第56-58页 |
第四节 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 第58-62页 |
一、 壮汉双语教师的建设 | 第58-60页 |
二、 解决生源问题 | 第60页 |
三、 教材的建设 | 第60-61页 |
四、 投入足够的专项教育经费 | 第61页 |
五、 云南与广西壮汉双语教学定期开展交流会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一 | 第65-73页 |
附录二 | 第73-80页 |
附录三 | 第80-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