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2.1 方言翻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2 《红高粱家族》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3 霍恩比的“综合法”翻译理论 | 第14-19页 |
3.1 霍恩比“综合法”分析与“文化转向” | 第14-15页 |
3.2 霍恩比“综合法”理论的分析步骤 | 第15-19页 |
3.2.1 霍恩比“综合法”理论与文本分析处理 | 第15-16页 |
3.2.2 译文的语内连贯与源语文本的语内连贯 | 第16-17页 |
3.2.3 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语际连贯 | 第17-19页 |
4 《红高粱家族》中方言概述与语库构建 | 第19-29页 |
4.1 东潍区高密方言特点概述 | 第19-20页 |
4.2 高密特色方言词汇在《红高粱家族》中的体现 | 第20-29页 |
4.2.1 《红高粱家族》方言翻译建库研究方法 | 第20页 |
4.2.2 高密特色方言词汇的界定与选取标准 | 第20-21页 |
4.2.3 《红高粱家族》中特色方言语料库 | 第21-29页 |
5 《红高粱家族》中方言翻译与霍恩比“综合法”分析 | 第29-40页 |
5.1 《红高粱家族》中的方言翻译 | 第29-34页 |
5.1.1 《红高粱家族》方言语料库分析 | 第29-33页 |
5.1.2 《红高粱家族》方言翻译特点归纳 | 第33-34页 |
5.2 《红高粱家族》中方言翻译的不足 | 第34-37页 |
5.2.1 特色方言词与特色方言句式的翻译缺失 | 第34-35页 |
5.2.1.1 特色方言词的翻译缺失 | 第34-35页 |
5.2.1.2 特色方言句法的翻译缺失 | 第35页 |
5.2.2 《红高粱家族》翻译中语际连贯的断裂 | 第35-37页 |
5.3 《红高粱家族》中方言翻译的策略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附录A 一次检索结果 | 第42-43页 |
附录B 语料库完整资料 | 第43-47页 |
索引 | 第47-48页 |
作者简历 | 第48-5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