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名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0.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0.2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0.4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0.6 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豫菜的历史和发展 | 第14-20页 |
1.1 河南省地理概况 | 第14页 |
1.2 豫菜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17页 |
1.2.1 初始阶段 | 第14-15页 |
1.2.2 发展阶段 | 第15-16页 |
1.2.3 鼎盛阶段 | 第16-17页 |
1.3 豫菜的现状及其影响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豫菜名称的语音和语法结构分析 | 第20-26页 |
2.1 语音分析 | 第20-23页 |
2.1.1 音节数量 | 第20-22页 |
2.1.2 节奏 | 第22-23页 |
2.2 语法结构分析 | 第23-26页 |
2.2.1 偏正结构 | 第23-24页 |
2.2.2 动宾结构 | 第24-25页 |
2.2.3 主谓结构 | 第25页 |
2.2.4 联合结构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豫菜名称的词汇构成及其命名理据 | 第26-38页 |
3.1 词汇构成 | 第26-30页 |
3.1.1 原料类 | 第26-27页 |
3.1.2 方法类 | 第27页 |
3.1.3 名称类 | 第27-28页 |
3.1.4 数字类 | 第28-29页 |
3.1.5 器皿类 | 第29页 |
3.1.6 感知类 | 第29页 |
3.1.7 典故类 | 第29-30页 |
3.2 命名理据 | 第30-38页 |
3.2.1 词内理据 | 第31-33页 |
3.2.2 词外理据 | 第33-38页 |
第四章 豫菜名称修辞格的运用及其语言美 | 第38-46页 |
4.1 修辞格的运用 | 第38-41页 |
4.1.1 比喻 | 第38-40页 |
4.1.2 比拟 | 第40页 |
4.1.3 夸张 | 第40页 |
4.1.4 谐音双关 | 第40-41页 |
4.1.5 引用 | 第41页 |
4.2 语言美 | 第41-46页 |
4.2.1 音韵美 | 第42-43页 |
4.2.2 形式美 | 第43页 |
4.2.3 意蕴美 | 第43-46页 |
第五章 豫菜名称的功能 | 第46-54页 |
5.1 文化功能 | 第46-52页 |
5.1.1 体现了河南饮食文化 | 第46-48页 |
5.1.2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 第48-50页 |
5.1.3 体现了趋吉祈福的文化心理 | 第50-52页 |
5.2 实用功能 | 第52-54页 |
5.2.1 社会交际功能 | 第52页 |
5.2.2 广告宣传功能 | 第52页 |
5.2.3 纪念教育功能 | 第52-54页 |
第六章 豫菜名称的语言规范 | 第54-56页 |
6.1 失范现象 | 第54-55页 |
6.2 规范命名建议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A 语料来源 | 第62-64页 |
附录B 语料列举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