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淀粉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低温贮藏下轻碾米老化特性的研究及机理初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19页
    1.1 稻米简介第10-13页
        1.1.1 稻米的主要营养成分第11-13页
    1.2 大米加工精度的表征第13-15页
        1.2.1 国内加工精度标准第13页
        1.2.2 国外加工精度标准第13-14页
        1.2.3 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第14-15页
        1.2.4 轻碾米的概念第15页
    1.3 米粉老化性质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膳食纤维对淀粉老化性质的研究第16页
        1.3.2 低温和超低温预冷下淀粉老化性质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第18页
    1.6 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低温贮藏对不同加工精度大米粉老化性质的影响第19-35页
    2.1 前言第19-20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0-21页
        2.2.1 材料第20页
        2.2.2 设备第20-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4页
        2.3.1 不同加工精度大米的制备第21-22页
        2.3.2 不同加工精度大米粉的糊化和老化第22页
        2.3.3 质构性质的测定第22页
        2.3.4 热力学性质的测定第22-23页
        2.3.5 相对结晶度的测量第23页
        2.3.6 红外光谱的测定第23页
        2.3.7 扫描电镜第23-24页
        2.3.8 统计分析第2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4-34页
        2.4.1 不同加工精度大米硬度和粘性的分析第24-25页
        2.4.2 热力学分析第25-28页
        2.4.3 相对结晶度的分析第28-30页
        2.4.4 红外光谱的分析第30-32页
        2.4.5 扫描电镜分析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米糠膳食纤维对大米淀粉老化性质的影响第35-42页
    3.1 前言第35-36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36页
        3.2.1 材料第36页
        3.2.2 主要设备第36页
    3.3 实验方法第36-38页
        3.3.1 米糠膳食纤维的提取第36-37页
        3.3.2 样品的糊化和老化第37页
        3.3.3 质构性质的测定第37页
        3.3.4 糊化温度和回复值得测定第37页
        3.3.5 X-衍射的测定第37页
        3.3.6 红外性质的测定第37-3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8-41页
        3.4.1 米糠膳食纤维对大米淀粉糊硬度和粘性的影响第38页
        3.4.2 米糠膳食纤维对大米淀粉糊回复值和糊化温度的影响第38-39页
        3.4.3 米糠膳食纤维对大米淀粉糊相对结晶度的影响第39-40页
        3.4.4 米糠膳食纤维对大米淀粉红外吸光度的影响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对大米淀粉老化性质的影响第42-53页
    4.1 前言第42-43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43页
        4.2.1 材料第43页
        4.2.2 主要设备第43页
    4.3 实验方法第43-45页
        4.3.1 碱溶性米糠半纤维素的提取第43-44页
        4.3.2 大米淀粉的糊化和老化第44页
        4.3.3 质构性质的测定第44页
        4.3.4 糊化温度和回复值得测定第44页
        4.3.5 X-衍射的测定第44页
        4.3.6 红外性质的测定第44页
        4.3.7 扫描电镜的测定第44页
        4.3.8 统计分析第44-4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4.4.1 硬度和粘性的分析第45-46页
        4.4.2 回复值和糊化温度的分析第46-47页
        4.4.3 X-衍射图谱分析第47-48页
        4.4.4 红外分析第48-50页
        4.4.5 扫描电镜分析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5.1 结论第53-54页
    5.2 展望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6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分类的茶叶杂质识别研究
下一篇:鸭血制备肉味风味物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