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学困生的内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一、学困生的概念 | 第14-17页 |
(一) 国外关于学困生概念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我国目前对“学困生”的不同观点 | 第15-17页 |
二、学困生研究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 学困生研究的现实基础:迫切性和必要性 | 第18-20页 |
(二) 学困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学困生类型、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特征 | 第22-28页 |
一、学困生的类型 | 第22-24页 |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 第24-26页 |
(一) 极强的自尊心和极端的自卑心理 | 第24-25页 |
(二) 孤独心理 | 第25页 |
(三) 意志力弱 | 第25页 |
(四) 疑惧心理和对抗心理 | 第25页 |
(五) 逃避、冷漠及应付心理 | 第25-26页 |
三、学困生的行为表现特征 | 第26-28页 |
(一) 学困生的行为表现有结构特征 | 第26-27页 |
(二) 学困生的行为表现具有力度特征 | 第27页 |
(三) 学困生的行为表现还具有动态特征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28-38页 |
一、国内外关于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 第28-30页 |
二、笔者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 第30-38页 |
(一) 智力因素 | 第30-32页 |
(二) 非智力因素 | 第32-38页 |
第四章 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与策略 | 第38-57页 |
一、学困生转化的原则 | 第38-42页 |
(一) 因材施教原则 | 第38页 |
(二) 尊重性原则 | 第38-39页 |
(三)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9-40页 |
(四) 平等性原则 | 第40页 |
(五) 激励性原则 | 第40-41页 |
(六) 宽容性原则 | 第41-42页 |
(七) 发展性原则 | 第42页 |
二、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与策略 | 第42-51页 |
(一) 转变教育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 第42-45页 |
(二) 从教学论的角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 第45-48页 |
(三) 从心理学角度,注重学困生心理沟通与辅导,克服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 第48-51页 |
三、学困生转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1-57页 |
(一) 把握好与学困生进行谈话的内容和时机 | 第51-52页 |
(二) 掌握好对学困生表扬和批评的艺术 | 第52-53页 |
(三) 与家长交流的艺术 | 第53-54页 |
(四) 注重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 第54-55页 |
(五) 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切不可操之过急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