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1 生活德育概述 | 第15-21页 |
1.1 生活德育的内涵 | 第15-17页 |
1.1.1 对生活德育之“生活”的界定 | 第15页 |
1.1.2 生活、道德、德育的关系辨析 | 第15-16页 |
1.1.3 生活德育定义 | 第16-17页 |
1.2 我国生活德育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缺憾 | 第17-18页 |
1.3 生活德育的作用与意义 | 第18-21页 |
1.3.1 有利于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增强 | 第18-19页 |
1.3.2 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 | 第19页 |
1.3.3 有利于公民素养和国家形象的提升 | 第19-20页 |
1.3.4 有利于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 第20-21页 |
2 新加坡生活德育概述 | 第21-28页 |
2.1 生活德育是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核心 | 第21页 |
2.2 新加坡重视生活德育的做法 | 第21-22页 |
2.3 学校严格践履生活德育 | 第22-24页 |
2.3.1 健全的学校德育课程 | 第22-23页 |
2.3.2 充分的学校实践活动 | 第23页 |
2.3.3 全面的学校生活德育评价体系 | 第23-24页 |
2.4 全社会重视生活德育 | 第24-25页 |
2.4.1 新加坡家庭对生活德育的重视 | 第24-25页 |
2.4.2 社会力量对生活德育的重视 | 第25页 |
2.5 法律制度保障生活道德 | 第25-27页 |
2.5.1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 第25-26页 |
2.5.2 法治完备严格执法 | 第26-27页 |
2.5.3 司法保障生活德育实施 | 第27页 |
2.6 新加坡生活德育成效 | 第27-28页 |
3 中新生活德育多侧面比较 | 第28-40页 |
3.1 中新生活德育目标比较与分析 | 第28-31页 |
3.1.1 中国生活德育目标 | 第28-29页 |
3.1.2 新加坡生活德育目标 | 第29页 |
3.1.3 中新生活德育目标的共性与差异分析 | 第29-31页 |
3.2 中新生活德育内容比较与分析 | 第31-34页 |
3.2.1 中国生活德育内容 | 第31页 |
3.2.2 新加坡生活德育内容 | 第31-32页 |
3.2.3 中新生活德育内容的共性与差异分析 | 第32-34页 |
3.3 中新生活德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第34-40页 |
3.3.1 中国生活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 第34-36页 |
3.3.2 新加坡生活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36-37页 |
3.3.3 中新生活德育途径方法的共性与差异分析 | 第37-40页 |
4 新加坡生活德育经验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 第40-46页 |
4.1 对我国生活德育内容的启示 | 第40-42页 |
4.1.1 建构完善的内容体系,从家庭美德教育抓起 | 第40-41页 |
4.1.2 传承民族精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 | 第41-42页 |
4.2 对我国生活德育途径与方式的启示 | 第42-43页 |
4.2.1 学校德育形式的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 | 第42页 |
4.2.2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 | 第42-43页 |
4.2.3 运用内隐式教育手段 | 第43页 |
4.3 对我国生活德育模式的启示 | 第43-46页 |
4.3.1 坚持个人自由生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 第43-44页 |
4.3.2 坚持现实享受和民族长远利益相结合 | 第44-45页 |
4.3.3 重视生命教育,将人文关怀贯穿于生活所有环节 | 第45页 |
4.3.4 加强自我教化,构建国人共同认同的生活价值观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