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析 | 第12-18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地震灾害对儿童的影响 | 第20-27页 |
2.1 地震后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2.2 地震灾害对物质方面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 地震灾害对儿童安全保护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 地震灾害对儿童学习的影响 | 第23-24页 |
2.5 地震灾害对儿童陪伴和儿童关注的影响 | 第24页 |
2.6 地震灾害对儿童主观交流的影响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对灾后儿童的介入过程分析 | 第27-36页 |
3.1 介入目标 | 第27页 |
3.2 介入策略 | 第27-28页 |
3.2.1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任务 | 第27-28页 |
3.2.2 介入的技巧 | 第28页 |
3.3 小组介入计划与设计 | 第28-29页 |
3.3.1 互动交往类的小组介入 | 第28-29页 |
3.3.2 感受关爱类的小组介入 | 第29页 |
3.3.3 求知学习类的小组介入 | 第29页 |
3.4 个案介入计划与设计 | 第29-30页 |
3.5 小组介入过程 | 第30-34页 |
3.5.1 小组工作介入的前期 | 第30页 |
3.5.2 小组工作介入的中期 | 第30-33页 |
3.5.3 小组工作介入的后期 | 第33-34页 |
3.6 个案介入过程 | 第34-36页 |
3.6.1 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 | 第34页 |
3.6.2 阐述目标和完成任务阶段 | 第34-35页 |
3.6.3 结束阶段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 | 第36-41页 |
4.1 小组工作的介入效果评估 | 第36-37页 |
4.1.1 小组工作任务目标的评估 | 第36页 |
4.1.2 小组工作过程目标的评估 | 第36-37页 |
4.2 个案工作的介入效果评估 | 第37-41页 |
4.2.1 实现目标的测量 | 第37-38页 |
4.2.2 对服务对象影响的测量 | 第38-39页 |
4.2.3 社会工作者的总体效果评估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灾后社会工作对儿童需求介入的反思 | 第41-44页 |
5.1 灾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反思 | 第41页 |
5.2 由案主“自决”的理念在小组工作中的贯彻 | 第41-42页 |
5.3 社会工作者的“一刀切”,忽略了一些个别的、特殊的诉求 | 第42页 |
5.4 本土化的反思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件:问卷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