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1 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 第11页 |
1.2 我国特教相关法规、文件对“送教上门”做了明确要求 | 第11-12页 |
1.3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 第12-13页 |
1.4 送教上门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13-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2.1 关于送教上门 | 第14-20页 |
2.1.1 关于送教上门对象的研究 | 第14-17页 |
2.1.2 关于送教上门主体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关于送教上门内容、教学形式的研究 | 第18-19页 |
2.1.4 关于送教上门的教学手段的研究 | 第19页 |
2.1.5 关于送教上门实施效果的研究 | 第19-20页 |
2.1.6 送教上门文献小结 | 第20页 |
2.2 关于资源教师 | 第20-24页 |
2.2.1 关于资源教师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2.2 关于资源教师的职责 | 第21页 |
2.2.3 关于资源教师角色期望及角色实践的研究 | 第21-22页 |
2.2.4 关于资源教师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及任职条件 | 第22-23页 |
2.2.5 关于资源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 第23页 |
2.2.6 关于资源教师的培养的研究 | 第23-24页 |
2.2.7 资源教师文献小结 | 第24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3.1.1 送教上门 | 第25页 |
3.1.2 资源中心 | 第25-26页 |
3.1.3 资源教师 | 第26页 |
3.1.4 叙事研究 | 第26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3.3.1 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3.3.2 理论意义 | 第27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4.1 研究方法及方法的选择 | 第27页 |
3.4.2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第27-28页 |
3.5 研究的创新 | 第28页 |
3.6 推广度及其他 | 第28-29页 |
4 我的送教故事 | 第29-51页 |
4.1 我是如何成为送教上门教师的 | 第29-30页 |
4.2 送教上门的准备工作 | 第30-34页 |
4.3 送教之旅 | 第34-51页 |
5 送教经历的解析 | 第51-65页 |
5.1 我看资源教师送教上门历程 | 第51-54页 |
5.1.1 作为送教教师送教的心路历程的分析 | 第51页 |
5.1.2 送教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第51-54页 |
5.2 送教家庭对待送教的态度分析 | 第54-56页 |
5.3 送教家庭的家庭生活状况—积极乐观VS悲惨 | 第56-58页 |
5.4 特教学校送教上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65页 |
5.4.1 对送教教师的选择随意化 | 第58-59页 |
5.4.2 送教学生是如何成为送教对象的—不做评估,按片区挂学籍 | 第59-61页 |
5.4.3 对送教上门的工作,学校没有提任何质量要求 | 第61-62页 |
5.4.4 把工作交给老师后,不管不问,没有提供相关的支持,老师孤立无援 | 第62-63页 |
5.4.5 特教学校没有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送教程序 | 第63-65页 |
6 讨论与思考 | 第65-69页 |
6.1 送教上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很多问题要去解决 | 第65-67页 |
6.1.1 资源教师应“专职”却“兼职”的矛盾—人员不够,缺编 | 第65页 |
6.1.2 资源教师理论上“三高”与实际资源教师师资师资队伍专业化不高,缺技术 | 第65-66页 |
6.1.3 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得送教上门工作沦为形式主义 | 第66-67页 |
6.2 送教上门工作需要系统化 | 第67页 |
6.3 送教上门工作应以团队方式进行,组建跨部门、跨专业团队是关键 | 第67-68页 |
6.4 政府“送教上门”相关文件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 第68-69页 |
7 反思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