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嘉禾县及石桥乡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及语言概况 | 第12-13页 |
1.2 嘉禾土话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发音人情况介绍 | 第14-15页 |
1.4 石桥土话声、韵、调系统 | 第15-17页 |
2. 石桥土话词汇的词形分析 | 第17-27页 |
2.1 音节数量分析 | 第17-20页 |
2.2 构词语素分析 | 第20-23页 |
2.2.1 语素部分相同 | 第20-21页 |
2.2.2 语素完全不同 | 第21-22页 |
2.2.3 语素顺序不同 | 第22-23页 |
2.3 词缀分析 | 第23-27页 |
2.3.1 “公”、“牯”与“婆”、“娒” | 第23-24页 |
2.3.2 “头” | 第24-25页 |
2.3.3 “崽” | 第25页 |
2.3.4 “老” | 第25-26页 |
2.3.5 “晡” | 第26-27页 |
3. 石桥土话词汇造词理据分析 | 第27-35页 |
3.1 直接命名 | 第27-32页 |
3.1.1 着眼于事物的外在特征 | 第27-29页 |
3.1.2 着眼于构成事物的材料、事物的来源及用途 | 第29-30页 |
3.1.3 着眼于事物所处的时间、处所、生活习性 | 第30-31页 |
3.1.4 着眼于事物的分类或属性 | 第31-32页 |
3.2 曲折命名 | 第32-35页 |
3.2.1 比喻式 | 第32-33页 |
3.2.2 借代式 | 第33页 |
3.2.3 拟人式 | 第33-34页 |
3.2.4 委婉式 | 第34-35页 |
4. 石桥土话词汇的语义分析 | 第35-42页 |
4.1 词汇意义 | 第35-37页 |
4.1.1 词义的扩大 | 第35-36页 |
4.1.2 词义的转移 | 第36-37页 |
4.2 语法意义 | 第37-39页 |
4.2.1 词的兼类 | 第38页 |
4.2.2 词的组合能力 | 第38-39页 |
4.3 色彩意义 | 第39-42页 |
4.3.1 形象色彩 | 第39-40页 |
4.3.2 情感色彩 | 第40-41页 |
4.3.3 语体色彩 | 第41-42页 |
5. 石桥土话词汇的层次分析 | 第42-50页 |
5.1 古语层 | 第42-46页 |
5.1.1 名词 | 第42-44页 |
5.1.2 动词 | 第44-45页 |
5.1.3 形容词 | 第45-46页 |
5.2 湘语层 | 第46-47页 |
5.3 客赣语层 | 第47-48页 |
5.4 官话层 | 第48-49页 |
5.5 地方特色词 | 第49-50页 |
6. 嘉禾县石桥土话词表 | 第50-104页 |
6.1 天文 | 第50-52页 |
6.2 地理 | 第52-54页 |
6.3 地点、方位 | 第54-55页 |
6.4 时令 | 第55-57页 |
6.5 农业 | 第57-59页 |
6.6 植物 | 第59-62页 |
6.7 动物 | 第62-67页 |
6.8 房屋、建筑 | 第67-68页 |
6.9 器具、用品 | 第68-70页 |
6.10 称谓 | 第70-72页 |
6.11 亲属 | 第72-74页 |
6.12 身体 | 第74-75页 |
6.13 医疗 | 第75-77页 |
6.14 服饰 | 第77-78页 |
6.15 饮食 | 第78-79页 |
6.16 红白事、信仰 | 第79-81页 |
6.17 日常生活 | 第81-83页 |
6.18 人际交往 | 第83页 |
6.19 商贸、交通、通讯 | 第83-85页 |
6.20 行政、讼事、军事 | 第85页 |
6.21 教育、科技 | 第85-86页 |
6.22 文体活动 | 第86-88页 |
6.23 行为、动作 | 第88-92页 |
6.24 人称、指代、疑问 | 第92-93页 |
6.25 性状、情态 | 第93-96页 |
6.26 副词 | 第96-98页 |
6.27 数量 | 第98-101页 |
6.28 介词、连词 | 第101页 |
6.29 虚词 | 第101-102页 |
6.30 拟声 | 第102页 |
6.31 骂詈语 | 第102-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