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偏误分析 | 第11-12页 |
1.2.2 汉语偏误 | 第12-13页 |
1.2.3 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 第13-14页 |
1.3 有待探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尼泊尔中小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 第15-29页 |
2.1 声母偏误 | 第15-20页 |
2.1.1 舌尖前、舌尖后、舌面音的偏误 | 第17-18页 |
2.1.2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偏误 | 第18页 |
2.1.3 唇齿清擦音 f[f]和双唇音的偏误 | 第18-19页 |
2.1.4 舌根清擦音 h[x]的偏误 | 第19页 |
2.1.5 舌尖后浊擦音 r[ ]的偏误 | 第19-20页 |
2.2 韵母偏误 | 第20-22页 |
2.2.1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o[o]的偏误 | 第21页 |
2.2.2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e[ ]的偏误 | 第21页 |
2.2.3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ü[y]的偏误 | 第21-22页 |
2.2.4 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er[ ]的偏误 | 第22页 |
2.3 与《汉语拼音方案》有关的偏误 | 第22-24页 |
2.3.1 z[ts]、c[ts‘]、s[s]、zh[t ] 、ch[t ‘]、sh[ ]、r[ ]后面的-i 诱发的偏误 | 第22-23页 |
2.3.2 j、q、x 和零声母 y 后面的 u 和其他声母后面的 u 诱发的偏误 | 第23页 |
2.3.3 iou、uei、uen 省写诱发的偏误 | 第23-24页 |
2.4 汉语声调偏误 | 第24-25页 |
2.4.1 阴平声的偏误 | 第24-25页 |
2.4.2 阳平声的偏误 | 第25页 |
2.4.3 上声的偏误 | 第25页 |
2.4.4 去声的偏误 | 第25页 |
2.5 语流音变中出现的偏误 | 第25-29页 |
2.5.1 轻声的偏误 | 第26-27页 |
2.5.2 儿化的偏误 | 第27-29页 |
第3章 尼泊尔中小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3.1 与学习者自身相关的偏误 | 第29-33页 |
3.1.1 母语负迁移 | 第29-30页 |
3.1.2 目的语迁移 | 第30-32页 |
3.1.3 与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相关的偏误 | 第32-33页 |
3.2 与学习环境相关的偏误 | 第33-35页 |
3.2.1 教师方面导致的偏误 | 第33-34页 |
3.2.2 与教材方面相关的偏误 | 第34-35页 |
3.3 大环境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4章 针对尼泊尔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策略 | 第37-44页 |
4.1 汉语语音教学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4.1.1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 | 第37页 |
4.1.2 突出对比原则 | 第37-38页 |
4.1.3 准确预测原则 | 第38页 |
4.1.4 重视难点 | 第38页 |
4.1.5 在语流中进行反复操练 | 第38页 |
4.1.6 语音教学要贯穿始终 | 第38页 |
4.2 具体教学策略 | 第38-44页 |
4.2.1 有关声母偏误教学策略 | 第38-40页 |
4.2.2 有关韵母偏误教学策略 | 第40-41页 |
4.2.3 有关声调偏误教学策略 | 第41-42页 |
4.2.4 针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策略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