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写符号与代号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3-17页 |
1.2.1 血清白蛋白 | 第13-14页 |
1.2.2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7-21页 |
1.3.1 DNA | 第17-18页 |
1.3.2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食用香料麦芽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机制的研究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2.3.1 麦芽酚对BSA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26-27页 |
2.3.3 热力学分析 | 第27页 |
2.3.4 结合位点的确定 | 第27-28页 |
2.3.5 结合距离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6 麦芽酚对BSA构象的影响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食用色素苋菜红与HSA的作用及其对HSA结构的诱导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3.3.1 苋菜红对HSA荧光光谱的猝灭作用 | 第35-37页 |
3.3.2 苋菜红与HSA结合的热力学分析 | 第37页 |
3.3.3 苋菜红在HSA上的结合位点 | 第37-39页 |
3.3.4 HSA表面疏水性的研究 | 第39-41页 |
3.3.5 HSA对苋菜红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1页 |
3.3.6 苋菜红与HSA之间的能量转移 | 第41-42页 |
3.3.7 苋菜红诱导HSA构象的变化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光谱法研究食品抗氧化剂丁基羟基甲苯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 第46-55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4.3.1 BHT对ctDNA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2 熔点研究 | 第49页 |
4.3.3 粘度实验 | 第49-50页 |
4.3.4 BHT对ctDNA-EB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5 圆二色谱研究 | 第52-53页 |
4.3.6 红外光谱的研究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MCR-ALS结合光谱法监测苯甲酸钠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 | 第55-65页 |
5.1 引言 | 第55-5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56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2.3 化学计量学: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 | 第57-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5.3.1 苯甲酸钠与ct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8页 |
5.3.2 MCR-ALS解析 | 第58-60页 |
5.3.3 熔点实验 | 第60页 |
5.3.4 粘度实验 | 第60-61页 |
5.3.5 圆二色谱研究 | 第61页 |
5.3.6 苯甲酸钠对ctDNA-AO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三维同步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研究靛蓝与小牛胸腺DNA的分子识别 | 第65-76页 |
6.1 引言 | 第65-6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66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6.2.3 平行因子算法 | 第67-6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5页 |
6.3.1 ctDNA对靛蓝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8-70页 |
6.3.2 荧光偏振分析 | 第70-71页 |
6.3.3 ds/ss ctDNA对靛蓝荧光猝灭的比较 | 第71页 |
6.3.4 KI猝灭研究 | 第71页 |
6.3.5 粘度测定 | 第71页 |
6.3.6 ctDNA对靛蓝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71-72页 |
6.3.7 熔点分析 | 第72页 |
6.3.8 圆二色谱分析 | 第72-73页 |
6.3.9 PARAFAC对三维同步荧光的解析 | 第73-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