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兰魁管弦乐《音诗—丝路断想》创作技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范围与创作背景 | 第9-10页 |
二、前人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12页 |
四、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1章 作曲家简介与创作背景 | 第13-17页 |
1.1 韩兰魁学习与创作历程 | 第13-14页 |
1.2 《音诗丝路断想》创作背景 | 第14-16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音诗丝路断想》曲式结构 | 第17-27页 |
2.1 乐队编制 | 第17-18页 |
2.2 整体结构特点 | 第18-19页 |
2.3 各乐章曲式结构与音乐学分析 | 第19-25页 |
2.3.1 第一乐章《古道》 | 第19-21页 |
2.3.2 第二乐章《大漠》 | 第21-22页 |
2.3.3 第三乐章《恋歌》 | 第22-24页 |
2.3.4 第四乐章《桑田》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音诗丝路断想》的旋律特征与复调手法运用 | 第27-33页 |
3.1 旋律特征 | 第27-30页 |
3.1.1 音高 | 第27-28页 |
3.1.2 节奏 | 第28-30页 |
3.2 复调手法运用 | 第30-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音诗丝路断想》的和声运用与配器手法 | 第33-55页 |
4.1 和声运用 | 第33-43页 |
4.2 配器手法 | 第43-54页 |
4.2.1 弓弦乐器的运用 | 第43-45页 |
4.2.2 木管乐器的运用 | 第45-47页 |
4.2.3 铜管乐器的运用 | 第47-48页 |
4.2.4 装饰性色彩乐器的运用 | 第48-52页 |
4.2.5 打击乐器的运用 | 第52-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关于《音诗丝路断想》的认识 | 第55-59页 |
5.1 民族化特色 | 第55-57页 |
5.1.1 地域文化因素形成的民族化 | 第55-56页 |
5.1.2 史诗性品格形成的民族化 | 第56页 |
5.1.3 民族音乐语言形成的民族化 | 第56-57页 |
5.1.4 时代性主题形成的民族化 | 第57页 |
5.2 对个人的启示 | 第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韩兰魁主要作品年鉴表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