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的分流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交通流的特性分析 | 第15-21页 |
2.1 交通拥堵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交通拥堵的属性 | 第16页 |
2.3 交通拥堵的分布形式 | 第16-17页 |
2.4 交通拥堵分布的判别方法 | 第17页 |
2.5 交通流特性 | 第17-18页 |
2.6 交通流约束关系 | 第18-19页 |
2.7 交通流传递关系 | 第19-2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交通拥堵评价方法 | 第21-29页 |
3.1 交通信息采集 | 第21页 |
3.1.1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 第21页 |
3.2 交通拥堵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3.2.1 交通流理论 | 第21-22页 |
3.2.2 综合评价法 | 第22-23页 |
3.2.3 模糊系统理论 | 第23页 |
3.2.4 拥堵管理系统 | 第23-24页 |
3.2.5 仿真建模 | 第24页 |
3.3 交通拥堵指数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3.4 基于车辆行驶时间的路网交通拥堵评价模型 | 第25-28页 |
3.4.1 车辆行驶时间 | 第25-26页 |
3.4.2 路网交通拥堵评价模型 | 第26-27页 |
3.4.3 国外拥堵定义指标 | 第27-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交通拥堵评价模型 | 第29-42页 |
4.1 交通拥堵的划分 | 第29-30页 |
4.2 交通拥堵评判指标 | 第30-32页 |
4.3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2-33页 |
4.4 交通拥堵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39页 |
4.4.1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 第33-35页 |
4.4.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4.5 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39-41页 |
4.5.1 路段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4.5.2 路网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交通拥堵分流方法 | 第42-53页 |
5.1 分流步骤 | 第42-43页 |
5.2 分流流量的计算 | 第43-44页 |
5.3 分流路径的选取 | 第44页 |
5.4 分流总时间成本的计算 | 第44-45页 |
5.5 交通仿真评价 | 第45-52页 |
5.5.1 搭建仿真平台 | 第45-46页 |
5.5.2 VISSIM 中的评价类型 | 第46-48页 |
5.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5.5.4 路段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49-51页 |
5.5.5 路网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51-52页 |
5.5.6 路网性能评价对比 | 第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