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1.1 玉米淀粉生产概况 | 第21页 |
1.2 玉米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 第21-22页 |
1.3 玉米淀粉湿磨工艺 | 第22-23页 |
1.4 玉米湿磨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5 国内外淀粉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1 国外玉米淀粉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2 国内玉米淀粉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第25页 |
1.5.3 淀粉生产工艺优缺点比较 | 第25-26页 |
1.6 酸浆法生产淀粉 | 第26页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6-29页 |
1.7.1 立题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玉米淀粉与蛋白结合机理研究 | 第29-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1.3 样品的制备 | 第29-30页 |
2.1.4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30页 |
2.1.5 拉曼光谱的测定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2.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3页 |
2.2.2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3-37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7-38页 |
2.3.1 讨论 | 第37页 |
2.3.2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玉米籽粒中淀粉与蛋白质结合力对其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8-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8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3.1.3 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 第38页 |
3.1.4 不同试剂处理对结合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5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9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2.1 静电力强度对玉米淀粉与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疏水作用强度对玉米淀粉与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氢键力强度对玉米淀粉与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4 二硫键强度对玉米淀粉与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5 不同结合力相互作用对玉米淀粉与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6 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的淀粉颗粒 | 第45-47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7-48页 |
3.3.1 讨论 | 第47页 |
3.3.2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L-半胱氨酸溶液对玉米淀粉及蛋白分离作用的影响 | 第48-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4.1.3 酸浆的制作 | 第48-49页 |
4.1.4 L-半胱氨酸溶液对玉米淀粉及蛋白分离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49页 |
4.1.5 巯基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4.1.6 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4.2.1 L-半胱氨酸用量对玉米淀粉及蛋白分离作用影响 | 第49-50页 |
4.2.2 不同pH值的L-半胱氨酸溶液对玉米淀粉及蛋白分离作用影响 | 第50-51页 |
4.2.3 L-半胱氨酸作用时间对玉米淀粉及蛋白分离作用影响 | 第51-52页 |
4.2.4 L-半胱氨酸作用温度对玉米淀粉及蛋白分离作用影响 | 第52页 |
4.2.5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57-58页 |
4.3.1 讨论 | 第57页 |
4.3.2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玉米酸浆对玉米淀粉与蛋白分离作用的影响 | 第58-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58页 |
5.1.2 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5.1.3 吸水率 | 第59页 |
5.1.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5.1.5 巯基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5.1.6 游离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5.1.7 乳酸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5.1.8 玉米酸浆的制备 | 第59页 |
5.1.9 玉米酸浆对玉米淀粉与蛋白分离作用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5.2.1 玉米酸浆中乳酸含量对玉米淀粉与蛋白分离作用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2 玉米酸浆浸泡时间对玉米淀粉与蛋白分离作用的影响 | 第61-63页 |
5.2.3 玉米酸浆浸泡温度对玉米淀粉与蛋白分离作用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64-65页 |
5.3.1 讨论 | 第64页 |
5.3.2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玉米酸浆与L-半胱氨酸结合浸泡玉米粒浸泡效果研究 | 第65-7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6.1.1 材料与试剂 | 第65页 |
6.1.2 仪器设备 | 第65页 |
6.1.3 吸水率 | 第65页 |
6.1.4 游离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65页 |
6.1.5 玉米酸浆的制备 | 第65-66页 |
6.1.6 玉米酸浆与L-半胱氨酸结合浸泡玉米粒浸泡效果研究 | 第66页 |
6.1.7 低场核磁共振测定 | 第6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6.2.1 不同浸泡液对玉米粒吸水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6.2.2 不同浸泡液对玉米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6.2.3 玉米粒在不同浸泡条件下T_(21)弛豫时间的变化 | 第68-69页 |
6.2.4 玉米粒在不同浸泡条件下T_(22)弛豫时间的变化 | 第69-70页 |
6.2.5 玉米粒在不同浸泡条件下T_(23)弛豫时间的变化 | 第70页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70-72页 |
6.3.1 讨论 | 第70-71页 |
6.3.2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酸浆与L-半胱氨酸协同作用优化玉米湿磨工艺研究 | 第72-85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7.1.1 材料与试剂 | 第72页 |
7.1.2 仪器设备 | 第72页 |
7.1.3 自然发酵玉米酸浆 | 第72-73页 |
7.1.4 L-半胱氨酸与酸浆协同作用的玉米湿磨工艺 | 第73页 |
7.1.5 可溶性蛋白质增量的测定 | 第73页 |
7.1.6 玉米淀粉提取率 | 第73页 |
7.1.7 最佳湿磨工艺参数优化 | 第73页 |
7.1.8 湿磨工艺比较 | 第73-74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4页 |
7.2.1 L-半胱氨酸用量对可溶性蛋白质增量和玉米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 第74-75页 |
7.2.2 酸浆用量对可溶性蛋白质增量和玉米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7.2.3 浸泡时间对可溶性蛋白质增量和玉米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7.2.4 浸泡温度对可溶性蛋白质增量和玉米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7.2.5 浸泡pH值对可溶性蛋白质增量和玉米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 第78页 |
7.2.6 副干酪乳杆菌接入量对可溶性蛋白质增量和玉米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 第78-79页 |
7.2.7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7.2.8 L-半胱氨酸与酸浆协同作用湿磨工艺与SO_2湿磨工艺比较 | 第82-84页 |
7.3 讨论与小结 | 第84-85页 |
7.3.1 讨论 | 第84页 |
7.3.2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八章 酸浆与L-半胱氨酸协同分离玉米淀粉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85-101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8.1.1 材料与试剂 | 第85页 |
8.1.2 仪器设备 | 第85页 |
8.1.3 玉米淀粉提取 | 第85-86页 |
8.1.4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86页 |
8.1.5 粒度分析 | 第86页 |
8.1.6 淀粉形貌 | 第86页 |
8.1.7 淀粉的溶解度与膨润力测定 | 第86-87页 |
8.1.8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7页 |
8.1.9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7页 |
8.1.10 糊化性质 | 第87页 |
8.1.11 淀粉糊凝沉性质和沉降积 | 第87页 |
8.1.12 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 第87页 |
8.1.13 淀粉糊的透明性 | 第87-88页 |
8.1.14 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 第88页 |
8.1.15 淀粉凝胶的质构分析 | 第88页 |
8.1.16 数据分析 | 第88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0页 |
8.2.1 直链淀粉含量 | 第88-89页 |
8.2.2 粒度分布 | 第89-90页 |
8.2.3 淀粉形貌 | 第90-91页 |
8.2.4 膨胀力和溶解度 | 第91-92页 |
8.2.5 X-射线衍射 | 第92-93页 |
8.2.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93-94页 |
8.2.7 糊化性质 | 第94-95页 |
8.2.8 淀粉糊凝沉性质和沉降积 | 第95-96页 |
8.2.9 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 第96-97页 |
8.2.10 淀粉糊的透明性 | 第97页 |
8.2.11 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 第97-98页 |
8.2.12 淀粉凝胶的质构分析 | 第98-100页 |
8.3 讨论与小结 | 第100-101页 |
8.3.1 讨论 | 第100页 |
8.3.2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9.1 总结论 | 第101-102页 |
9.2 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9.3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