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9页 |
1.1 水飞蓟概述 | 第18-20页 |
1.1.1 水飞蓟的植物形态 | 第18页 |
1.1.2 水飞蓟资源概况 | 第18页 |
1.1.3 水飞蓟的化学成分 | 第18-19页 |
1.1.4 水飞蓟素在种籽的分布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2.2 国内利用现状 | 第20页 |
1.3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分析 | 第20-22页 |
1.3.1 提取分离的传统方法 | 第21页 |
1.3.2 提取分离的新技术 | 第21-22页 |
1.4 植物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方法 | 第22-24页 |
1.4.1 柱层析法 | 第22-23页 |
1.4.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 | 第23-24页 |
1.4.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 | 第24页 |
1.4.4 其它方法 | 第24页 |
1.5 植物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24-25页 |
1.5.1 红外光谱(IR) | 第24页 |
1.5.2 紫外光谱(UV) | 第24-25页 |
1.5.3 核磁共振谱(NMR) | 第25页 |
1.5.4 质谱(MS) | 第25页 |
1.6 水飞蓟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25-27页 |
1.6.1 保肝作用 | 第25-26页 |
1.6.2 抗肿瘤作用 | 第26页 |
1.6.3 抗炎作用 | 第26页 |
1.6.4 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 | 第26页 |
1.6.5 防治糖尿病、肾病 | 第26-27页 |
1.6.6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 第27页 |
1.6.7 保护心肌作用 | 第27页 |
1.7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酶法辅助提取水飞蓟素工艺研究 | 第29-41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水飞蓟素的制备 | 第30页 |
2.2.2 水飞蓟素提取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2.3 水飞蓟素提取率的计算 | 第30-31页 |
2.2.4 酶法辅助提取水飞蓟素单因素试验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 第32-34页 |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2.3.3 酶法辅助提取电镜扫描 | 第37-39页 |
2.4 讨论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水飞蓟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41-56页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1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2-46页 |
3.2.1 水飞蓟素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3.2.2 树脂的选择 | 第42页 |
3.2.3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预处理与装柱 | 第42-43页 |
3.2.4 大孔树脂的筛选 | 第43页 |
3.2.5 大孔树脂柱吸附分离水飞蓟素条件优化 | 第43-45页 |
3.2.6 硅胶柱层析分离水飞蓟素 | 第45-46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3.3.1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性能 | 第46-47页 |
3.3.2 不同型号树脂对水飞蓟素的静态吸附动力学 | 第47页 |
3.3.3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水飞蓟素的静态解吸附动力学 | 第47-48页 |
3.3.4 HPD-600大孔树脂柱吸附分离水飞蓟素的条件优化 | 第48-51页 |
3.3.5 硅胶柱层析分离水飞蓟素试验结果 | 第51-53页 |
3.4 讨论 | 第53-54页 |
3.5 结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水飞蓟素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56-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4.2.1 颜色反应定性研究水飞蓟素 | 第56-57页 |
4.2.2 水飞蓟素单体化合物红外光谱测定 | 第57页 |
4.2.3 水飞蓟素单体化合物质谱测定 | 第57页 |
4.2.4 水飞蓟素单体化合物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 第5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4.3.1 颜色反应 | 第57-58页 |
4.3.2 化合物Ⅰ的结构鉴定 | 第58-59页 |
4.3.3 化合物Ⅱ的结构鉴定 | 第59-60页 |
4.3.4 化合物Ⅲ的结构鉴定 | 第60-62页 |
4.3.5 化合物Ⅳ的结构鉴定 | 第62-64页 |
4.4 讨论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水飞蓟素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66-80页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66-67页 |
5.2 体外抗氧化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5.2.1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67页 |
5.2.2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67页 |
5.2.3 对超氧负离子(O_2~-)的清除作用 | 第67-68页 |
5.2.4 清除·OH的测定方法 | 第68页 |
5.3 体内抗氧化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5.3.1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案 | 第68页 |
5.3.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68页 |
5.3.3 数据处理 | 第68-69页 |
5.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69-77页 |
5.4.1 水飞蓟素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69-71页 |
5.4.2 水飞蓟素体内抗氧化活性 | 第71-77页 |
5.5 讨论 | 第77-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水飞蓟素免疫调节功能性的研究 | 第80-88页 |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6.1.2 试验仪器 | 第80页 |
6.1.3 试验方法 | 第80-81页 |
6.1.4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81页 |
6.1.5 水飞蓟素对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 第81页 |
6.1.6 数据处理 | 第81页 |
6.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81-86页 |
6.2.1 水飞蓟素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81-82页 |
6.2.2 水飞蓟素对血清和肝组织ACP活性的影响 | 第82-84页 |
6.2.3 水飞蓟素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84-85页 |
6.2.4 水飞蓟素对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第85页 |
6.2.5 水飞蓟素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 | 第85-86页 |
6.3 讨论 | 第86-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水飞蓟素抗疲劳活性研究 | 第88-102页 |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8-90页 |
7.1.1 材料与试剂 | 第88-89页 |
7.1.2 试验仪器 | 第89页 |
7.1.3 试验方法 | 第89页 |
7.1.4 动物爬竿实验 | 第89页 |
7.1.5 负重游泳实验及力竭游泳时间的测定 | 第89-90页 |
7.1.6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90页 |
7.1.7 数据分析 | 第90页 |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100页 |
7.2.1 水飞蓟素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90页 |
7.2.2 水飞蓟素对小鼠爬竿时间的影响 | 第90-91页 |
7.2.3 水飞蓟素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91页 |
7.2.4 水飞蓟素对小鼠血清尿素氮(BUN)和血乳酸(BLA)的影响 | 第91-92页 |
7.2.5 水飞蓟素对小鼠肝糖原(LG)和肌糖原(MG)的影响 | 第92-94页 |
7.2.6 水飞蓟素对运动后氨、血糖和血浆肌酸激酶水平的影响 | 第94-96页 |
7.2.7 水飞蓟素对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96-97页 |
7.2.8 在耐力运动中水飞蓟素的保护作用 | 第97-100页 |
7.3 讨论 | 第100-10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4页 |
附录 | 第114-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