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其不足 | 第13-17页 |
1.2.1 夸张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成语话题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3 汉语量范畴及主观量的研究 | 第16页 |
1.2.4 汉语夸张式成语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2.5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汉语夸张式成语量范畴及主观量的认知分析 | 第19-31页 |
2.1 汉语夸张式成语中客观量范畴的分类 | 第19-21页 |
2.1.1 夸张式成语中的客观大量 | 第19-21页 |
2.1.2 夸张式成语中的客观小量 | 第21页 |
2.1.3 夸张式成语中的客观比较量 | 第21页 |
2.2 汉语夸张式成语中的主观量的分类 | 第21-26页 |
2.2.1 汉语夸张式成语中的主观大量 | 第22-25页 |
2.2.2 汉语夸张式成语中的主观小量 | 第25-26页 |
2.3 夸张式成语中的客观量与主观量的关系 | 第26-28页 |
2.3.1 客观参照量表示大量 | 第26-27页 |
2.3.2 客观参照量表示小量 | 第27页 |
2.3.3 客观参照量大量和小量对比出现 | 第27-28页 |
2.4 夸张式成语中量范畴的特点 | 第28-29页 |
2.4.1 集双量或多量于一体 | 第28页 |
2.4.2 量的搭配反映了“主景”与“背景”的关系 | 第28-29页 |
2.4.3 选择具体的小量和大量指代抽象的小量和大量 | 第29页 |
2.4.4 成语本义和引申义中的量范畴不平衡 | 第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汉语夸张式成语词概念整合认知分析 | 第31-52页 |
3.1 汉语夸张式成语中的非隐喻转喻概念整合 | 第31-34页 |
3.1.1 表示极大类夸张的成语整合 | 第31-32页 |
3.1.2 表示极小类夸张的成语整合 | 第32-33页 |
3.1.3 表示对比类夸张的成语整合 | 第33-34页 |
3.1.4 夸张式成语非隐喻转喻类的认知特点总结 | 第34页 |
3.2 汉语夸张式成语中的隐转喻概念整合 | 第34-51页 |
3.2.1 夸张式成语隐转喻概念整合类型分类 | 第34-36页 |
3.2.2 夸张式成语单次概念整合 | 第36-41页 |
3.2.3 夸张式成语两次概念整合 | 第41-46页 |
3.2.4 汉语夸张式成语词多次概念整合分析 | 第46-51页 |
3.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夸张式成语认知中特殊现象的分析 | 第52-56页 |
4.1 夸张式成语不同语义的整合 | 第52-54页 |
4.1.1 夸张式成语不同语义的隐喻和转喻概念整合分析 | 第52-53页 |
4.1.2 夸张式成语的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53-54页 |
4.2 夸张式成语中的同义异形现象分析 | 第54-56页 |
4.2.1 夸张式同义异形成语的概念 | 第54页 |
4.2.2 夸张式同义异形夸张式成语的类型 | 第54页 |
4.2.3 夸张式同义成语的产生原因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6-57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夸张式成语表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