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皱纹盘鲍的生物学性质 | 第8-9页 |
1.2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介绍 | 第9-13页 |
1.2.1 低场核磁共振的原理 | 第9-10页 |
1.2.2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 第10-13页 |
1.2.2.1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样品产地及种类鉴别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2.2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品质和水分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2.3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3 化学计量学方法的介绍 | 第13-14页 |
1.3.1 主成分回归分析法 | 第13-14页 |
1.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建立皱纹盘鲍水分和脂肪含量预测模型 | 第15-26页 |
2.1 引言 | 第15-1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6-18页 |
2.2.1 材料及预处理 | 第16页 |
2.2.2 主要设备及试剂 | 第16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3.1 LF-NMR检测 | 第16-17页 |
2.2.3.2 物理化学方法检测 | 第17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2.2.4.1 NMRT2数据处理 | 第17页 |
2.2.4.2 PCR/PLSR处理 | 第17-1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5页 |
2.3.1 水分和脂肪含量 | 第18页 |
2.3.2 核磁共振检测结果 | 第18-19页 |
2.3.2.1 NMR(T_2)连续分布驰豫衰减曲线 | 第18页 |
2.3.2.2 T2多指数拟合驰豫曲线 | 第18-19页 |
2.3.3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9-25页 |
2.3.3.1 PCR预测模型建立 | 第20-22页 |
2.3.3.2 PLSR预测模型建立 | 第22-24页 |
2.3.3.3 PCR与PLSR预测模型的比较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低场核磁共振监测皱纹盘鲍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 第26-37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7页 |
3.2.1 材料及预处理 | 第27页 |
3.2.2 主要设备及试剂 | 第2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3.3.1 皱纹盘鲍基本成分的测定 | 第27-28页 |
3.3.2 皱纹盘鲍在贮藏过程中各指标的测定 | 第28-29页 |
3.3.2.1 pH值的测定 | 第28页 |
3.3.2.2 持水力的测定 | 第28页 |
3.3.2.3 TVB-N值的测定 | 第28-29页 |
3.3.3 低场核磁共振检测 | 第29-30页 |
3.3.3.1 样品制备 | 第29页 |
3.3.3.2 低场核磁共振检测 | 第29-30页 |
3.3.3.3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3.4.1 皱纹盘鲍的基本成分分析 | 第30页 |
3.4.2 低场核磁共振监测结果 | 第30-32页 |
3.4.3 皱纹盘鲍在贮藏过程中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 | 第32-35页 |
3.4.3.1 pH值 | 第32页 |
3.4.3.2 持水力 | 第32-34页 |
3.4.3.3 TVB-N值 | 第34页 |
3.4.3.4 NMR(T2)与持水力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皱纹盘鲍复水过程的研究 | 第37-43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2.2 主要设备及试剂 | 第37-38页 |
4.2.3 样品的制备及处理 | 第38页 |
4.2.4 低场核磁共振检测 | 第38页 |
4.2.5 磁共振成像检测 | 第38页 |
4.2.6 复水率的测定 | 第38-39页 |
4.2.7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4.3.1 干皱纹盘鲍复水过程中低场核磁共振的检测 | 第39-40页 |
4.3.2 磁共振成像分析 | 第40-41页 |
4.3.3 低场核磁共振参数与复水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