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3页 |
| ·个案研究法 | 第12页 |
| ·比较案例分析法 | 第12页 |
| ·无结构访谈法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第2章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教学共享机制的分析 | 第13-29页 |
|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做法 | 第13-24页 |
| ·下沙校际选修课的开展 | 第13-15页 |
| ·下沙校际辅修专业的发展 | 第15-16页 |
| ·校际辅修和校际选修课的运行情况 | 第16-18页 |
| ·校际师资互聘的开展 | 第18-19页 |
| ·暑期学校项目的开发 | 第19-20页 |
| ·“第二校园经历”的开拓 | 第20-24页 |
|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特点 | 第24-26页 |
| ·课程体现各校特色,具有互补性 | 第24-25页 |
| ·所开课程多为前沿性、应用性学科课程 | 第25页 |
| ·主讲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 | 第25-26页 |
|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现有成效 | 第26-29页 |
| ·各类共享项目正常运行,师生受益极大 | 第26页 |
| ·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实施,形成有效保障机制 | 第26-27页 |
| ·浙江省教育厅领导高度支持,共享机制逐步完善 | 第27页 |
| ·高校联合办学实现“三赢”之局 | 第27-29页 |
| 第3章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 ·管理上的问题 | 第29-30页 |
| ·开放意识还比较薄弱 | 第29页 |
| ·管理形式松散 | 第29页 |
| ·共享平台缺乏 | 第29-30页 |
| ·校际选修课遇到的问题 | 第30-32页 |
| ·学生到课率偏低,流失比较严重 | 第30-31页 |
| ·课程吸引力还不够强 | 第31页 |
| ·热门课程遭秒杀 | 第31页 |
| ·中意课程未开设 | 第31-32页 |
| ·部分学生只为混学分 | 第32页 |
| ·校际辅修专业开展时遇到的问题 | 第32-33页 |
| ·修读时间过长,学生难以坚持 | 第32页 |
| ·证书含金量不高 | 第32-33页 |
| ·校际师资互聘遇到的问题 | 第33-34页 |
| ·校际师资互聘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33页 |
| ·校际师资互聘管理人员流动变化大 | 第33页 |
| ·校际师资互聘缺少完善的系统支持 | 第33-34页 |
| ·“第二校园经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34页 |
| ·由于缺乏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使各学校积极性不高 | 第34页 |
| ·因学校间培养方案和课程难度的差异大,导致学分认定困难 | 第34页 |
| 第4章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发展的对策 | 第34-36页 |
| ·增强校际选修课和暑期学校课程的三性 | 第34-35页 |
|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 第35页 |
|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校和教育领导部门协调互动机制 | 第35-36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6-39页 |
| ·开放的优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 | 第36页 |
| ·资源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协调 | 第36-37页 |
| ·联合办学体的协调机构尚弱 | 第37页 |
| ·未来的发展 | 第37-39页 |
| ·加快机制创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 第37页 |
| ·加深资源共享,统筹建设综合技能培养实训基地 | 第37页 |
|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议设立专项基金 | 第37页 |
| ·搭建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共享大平台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