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论文选题的缘由 | 第10页 |
(二) 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当前青少年反文化概述 | 第16-31页 |
一、当前青少年反文化的时代背景 | 第16-20页 |
(一) 多元文化背景 | 第16-17页 |
(二) 社会转型期 | 第17-19页 |
(三) “90”后群体 | 第19页 |
(四) 教育改革滞后 | 第19-20页 |
二、当前青少年反文化的内涵 | 第20-23页 |
(一) 文化 | 第20-21页 |
(二) 反文化 | 第21-23页 |
(三) 青少年反文化 | 第23页 |
三、当前青少年反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 第23-31页 |
(一) 当前青少年反文化的表现 | 第23-27页 |
1、观念反文化 | 第23-24页 |
2、行为反文化 | 第24-27页 |
3、表象反文化 | 第27页 |
(二) 当前青少年反文化的特点 | 第27-31页 |
1、反抗性 | 第27-28页 |
2、非理性 | 第28-29页 |
3、破坏性 | 第29页 |
4、变异性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当前青少年反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 第31-41页 |
一、当前青少年反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31-37页 |
(一) 对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挑战 | 第31-33页 |
1、消解着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2、解构着学校道德教育的整体主义理念 | 第32页 |
3、解构着学校道德教育的超越性 | 第32-33页 |
(二) 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挑战 | 第33-35页 |
1、消解着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经典性和权威性 | 第33-34页 |
2、消解着学校道德教育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 第34-35页 |
3、消解着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第35页 |
(三) 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挑战 | 第35-37页 |
1、青少年反文化的非理性对道德教育方法的冲击 | 第35-36页 |
2、消解了道德楷模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36-37页 |
3、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 第37页 |
二、当前青少年反文化对其自身道德发展的影响 | 第37-41页 |
(一) 道德价值观选择陷入困境 | 第38-39页 |
(二) 道德信仰淡化 | 第39-40页 |
(三) 道德行为失范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学校道德教育应对当前青少年反文化的策略 | 第41-51页 |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开放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 | 第41-43页 |
(一)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 第41-42页 |
(二) 树立开放性道德理念 | 第42-43页 |
二、充实学校道德教育内容 | 第43-46页 |
(一)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相结合 | 第43-44页 |
(二) 结合现实生活,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 第44-46页 |
三、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增强德育实效性 | 第46-48页 |
(一) 由单向灌输式向双向交往式教育方式的转变 | 第46页 |
(二) 增强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 第46-48页 |
四、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 第48-51页 |
(一) 坚持先进性,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质量 | 第48-49页 |
(二) 提升校园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