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 班主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 第11-12页 |
2. 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2-13页 |
3. 互助研修模式是实现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可能有效途径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 国外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 国内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3. 国内外互助研修研究综述 | 第16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界定与标准 | 第17-19页 |
(一) 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 专业化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 班主任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3. 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二) 班主任专业化的标准 | 第18-19页 |
二、互助研修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 互助研修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 互助研修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1. 为了学校和班主任的发展 | 第20页 |
2. 基于学校和班主任的发展 | 第20页 |
3. 通过学校和班主任的发展 | 第20-21页 |
(三) 互助研修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 成人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三、互助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23-44页 |
(一) 互助研修模式的原则 | 第23-25页 |
1. 注重目标的针对性 | 第23-24页 |
2. 注重方式的多样性 | 第24页 |
3. 注重过程的规范性 | 第24页 |
4. 注重内容的创新性 | 第24页 |
5. 注重培训对象的交互性 | 第24-25页 |
6.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第25页 |
(二) 互助研修模式的组织形式 | 第25-26页 |
1. 班主任工作沙龙 | 第25页 |
2. 校园博客 | 第25-26页 |
(三) 互助研修模式的研修方法 | 第26-29页 |
1. 首席发言:立足于教师实践经验的教育叙事 | 第26页 |
2. 同伴对话:立足于团队协同合作的深度汇谈 | 第26-27页 |
3. 理念研读:立足于学习研修的自我提升 | 第27-28页 |
4. 行动深化:立足于实践反思的能力拓展 | 第28-29页 |
(四) 互助研修模式的运作机制 | 第29-42页 |
1. 构建自主发展机制,在自我驱动中发展自己 | 第29-30页 |
2. 构建团队学习平台,在借鉴研讨中完善自己 | 第30-38页 |
3. 构建自我反思机制,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 第38-42页 |
(五) 互助研修模式的实施策略 | 第42-44页 |
1. 以校为本的培训策略 | 第42-43页 |
2. 内外结合的激励策略 | 第43-44页 |
3. 打造团队的优化策略 | 第44页 |
四、对互助研修模式实践的理性反思 | 第44-51页 |
(一) 互助研修模式的成效 | 第44-48页 |
1. 班主任整体素质逐步提升 | 第44-47页 |
2. 教育叙事研究初步形成 | 第47-48页 |
3. 学习组织充盈合作精神 | 第48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1. 互助研修没有形成常规化制度 | 第48页 |
2. 互助研修的目的不够明确 | 第48-49页 |
3. 互助研修的兴趣不够高涨 | 第49页 |
(三) 合理化的建议 | 第49-51页 |
1. 学校内要形成有利于学习的群体氛围 | 第49页 |
2. 互助研修要有强有力的引领者 | 第49页 |
3. 学校要激发教师参与互助研修的内驱力 | 第49-50页 |
4. 互助研修活动要扎实有效、灵活多样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