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7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8-16页 |
·“VR”的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能性述补结构“V 得/不R”补语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一章 “VR”和“V 得/不R”的构成成分比较 | 第17-38页 |
第一节 述语V 比较 | 第17-26页 |
·“VR”结构中的“V”的特点 | 第17-22页 |
·“V 得/不R”结构中的“V”的特点 | 第22-24页 |
·“VR”与“V 得/不R”述语V 的特点比较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补语R 比较 | 第26-36页 |
·“VR”结构中R 的特点 | 第26-30页 |
·“V 得/不R”中R 的特点 | 第30-33页 |
·“VR”与“V 得/不R”中R 的特点比较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VR”和“V 得/不R”的结构语义比较 | 第38-57页 |
第一节 述语与补语的语义关系 | 第38-41页 |
·语言的象似性理论 | 第38-39页 |
·“VR”与“V 得/不R”的语义关系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构式语义及其对V 和R 的影响 | 第41-52页 |
·构式理论简介 | 第41-42页 |
·“VR”的构式语义及其对V 和R 的影响 | 第42-47页 |
·“V 得/不 R”的构式语义及其对 V 和 R 的影响 | 第47-52页 |
第三节 “VR”与“V 得/不R”的结构语义比较 | 第52-55页 |
·V 与R 的内部语义关系比较 | 第52-53页 |
·构式义比较 | 第53页 |
·构式义对V 和R 的影响比较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VR”与“V 得/不R”的转化机制 | 第57-72页 |
第一节 “VR”结构扩展为“V 得/不R”结构 | 第57-67页 |
·从语义方面的考察 | 第57-65页 |
·从句法层面来考察 | 第65-67页 |
第二节 “V 得/不R”结构转换为“VR”结构 | 第67-69页 |
·“V 得/不R”结构可以转换为“VR”结构的 | 第67-68页 |
·“V 得/不R”结构不可以转换为“VR”结构的 | 第68-69页 |
第三节 转换原因及规律 | 第69-71页 |
·述语与补语的语义关系的差别决定了二者转换的大方向 | 第69-70页 |
·构式语义的差别决定了进一步细化的转换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