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绪论 | 第12-1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第17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五、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教师绩效评价的背景及取向 | 第19-25页 |
| 一、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教师绩效评价的背景 | 第19-21页 |
| (一) 聘任制的推行 | 第19页 |
| (二)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实施 | 第19-20页 |
|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20-21页 |
| 二、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教师绩效评价的基本取向 | 第21-25页 |
| (一)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注重公平 | 第21页 |
| (二)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 第21-22页 |
| (三)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 第22-23页 |
| (四) 绩效评价主体、内容、方法多元化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绩效工资实施中的教师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 一、绩效工资实施中开展教师绩效评价的情况 | 第25-28页 |
| (一) 关于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 | 第25页 |
| (二) 关于教师绩效评价的指标 | 第25-26页 |
| (三) 关于教师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26-27页 |
| (四) 关于教师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运用 | 第27-28页 |
| 二、绩效工资实施中开展教师绩效评价的困惑 | 第28-31页 |
| (一)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 | 第28-29页 |
| (二) 科学绩效评价结果的获得 | 第29-31页 |
| 三、阻碍开展教师绩效评价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 (一) 没有树立正确的绩效评价观念 | 第31页 |
| (二) 缺乏充分的评价准备工作 | 第31-32页 |
| (三) 评价反馈、监控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教师对开展绩效评价的态度意向调查 | 第33-54页 |
| 一、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 (一) 调查内容 | 第33页 |
| (二) 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4-54页 |
| (一) 教师对开展绩效评价的基本态度 | 第34-41页 |
| (二) 不同组别教师间的差异分析 | 第41-51页 |
| (三) 不同组别教师对开展绩效评价态度意向的相关分析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开展教师绩效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 第54-63页 |
| 一、依据绩效工资实施的政策取向组织绩效评价 | 第54-55页 |
| (一) 树立先进的绩效评价理念 | 第54页 |
| (二) 选择适宜的绩效评价主体 | 第54-55页 |
| 二、构建客观、有效的绩效评价标准 | 第55-57页 |
| (一) 确立关键性的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 (二) 重视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功能 | 第56页 |
| (三) 注重概括性问题的价值 | 第56页 |
| (四) 确保师德评价指标的可评性 | 第56-57页 |
| 三、科学运用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57-59页 |
| (一) 科学设置绩效评价周期 | 第57页 |
| (二) 合理运用多种收集评价信息方法 | 第57-58页 |
| (三) 定量形式与定性形式相结合呈现评价结果 | 第58页 |
| (四) 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 | 第58-59页 |
| 四、加强教师绩效评价相关制度的建设 | 第59-63页 |
| (一) 建立教师绩效评价的培训制度 | 第59-60页 |
| (二) 建立教师绩效评价的交流反馈制度 | 第60-62页 |
| (三) 建立教师绩效评价的复核监控制度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71页 |
| 后记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