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论文章节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实践哲学下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 第16-22页 |
·实践哲学的内涵 | 第16-17页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第17-20页 |
·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容 | 第17-19页 |
·交往行为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及特征 | 第22-31页 |
·翻译主体 | 第22-24页 |
·主体及其特征 | 第22-23页 |
·翻译主体及其特征 | 第23-24页 |
·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 | 第24-26页 |
·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 | 第26-30页 |
·同一性 | 第26-27页 |
·差异性 | 第27-29页 |
·和谐性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有关几个“间”性问题的探讨 | 第31-38页 |
·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之间的“间”性 | 第31-33页 |
·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之间的“间”性 | 第33-35页 |
·客体文本给译者主体提供的“间”性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实例中的翻译主体间性 | 第38-46页 |
·实例诗选 | 第38-39页 |
·诗例分析 | 第39-44页 |
·作者主体创造的“间”性世界 | 第39-40页 |
·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及读者主体的“间”性 | 第40-43页 |
·本节小结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