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1.1 黄曲霉毒素简介 | 第13-16页 |
1.1.1 黄曲霉毒素的概况 | 第13-14页 |
1.1.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第14页 |
1.1.3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与污染情况 | 第14-15页 |
1.1.4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 第15-16页 |
1.2 生物脱除黄曲霉毒素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具有黄曲霉毒素脱除作用的生物及其效果 | 第16-20页 |
1.2.2 生物脱除黄曲霉毒素的相关机理研究 | 第20-21页 |
1.2.3 黄曲霉毒素生物脱除法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2.4 展望 | 第21-22页 |
1.3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细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1 第三代测序技术简介 | 第22页 |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细菌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短黄杆菌3J2MO对不同种类黄曲霉毒素及杂色曲霉素的降解能力研究 | 第25-37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2.2 主要试剂药品 | 第25-26页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4.1 短黄杆菌3J2MO降解毒素的种类范围研究 | 第27-31页 |
2.4.2 不同黄曲霉毒素含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1-34页 |
2.4.3 毒素降解率随时间和毒素含量变化的趋势 | 第34-35页 |
2.4.4 短黄杆菌3J2MO降解毒素能力与已报道菌株的比较 | 第35页 |
2.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短黄杆菌3J2MO及其降解AFB1 产物的急性毒性分析 | 第37-48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3.4.1 短黄杆菌3J2MO急性毒性研究 | 第39-43页 |
3.4.2 AFB1 降解产物发酵液急性毒性研究 | 第43-46页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短黄杆菌3J2MO花生粕中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应用技术研究 | 第48-60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4.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页 |
4.2.2 主要试剂药品 | 第48-49页 |
4.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4.4.1 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初始污染水平测定 | 第50页 |
4.4.2 方法回收率验证 | 第50-51页 |
4.4.3 不同单因素对菌株3J2MO降解毒素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51-54页 |
4.4.4 短黄杆菌3J2MO毒素降解条件优化的响应面分析研究 | 第54-58页 |
4.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短黄杆菌3J2MO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候选降解酶探寻 | 第60-68页 |
5.1 前言 | 第60页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5.3.1 测序菌株准备 | 第60-61页 |
5.3.2 测序和基因组组装 | 第61页 |
5.3.3 基因组注释 | 第61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5.4.1 短黄杆菌3J2MO基因组概述 | 第61-63页 |
5.4.2 短黄杆菌3J2MO基因组注释结果 | 第63-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