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1.1 概况 | 第15-16页 |
1.1.2 化学成分 | 第16页 |
1.1.3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第16-19页 |
1.2 三萜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1 三萜化合物的种类 | 第19页 |
1.2.2 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19-20页 |
1.2.3 三萜化合物的提取 | 第20-21页 |
1.3 白桦脂酸的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3.1 白桦脂酸简介 | 第21-22页 |
1.3.2 白桦脂酸的主要生产方式 | 第22-23页 |
1.3.3 白桦脂酸的合成途径 | 第23-24页 |
1.3.4 白桦脂酸的抗癌机理研究 | 第24-2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7-29页 |
第2章 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酸鉴定、油酸和激发子对桦褐孔菌代谢合成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29-43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9-30页 |
2.1.1 菌株 | 第29页 |
2.1.2 试剂材料 | 第29页 |
2.1.3 仪器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0页 |
2.2.2 菌种的活化与保藏 | 第30页 |
2.2.3 接种和发酵 | 第30页 |
2.2.4 油酸和激发子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5 桦褐孔菌菌体和发酵液的分离和提取 | 第31页 |
2.2.6 白桦脂酸含量的测定: 反相液相色谱法RP-HPLC | 第31页 |
2.2.7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鉴定 | 第31-32页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2.3.1 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酸的鉴定 | 第32-34页 |
2.3.2 油酸和真菌激发子的最佳加入浓度的确定 | 第34-36页 |
2.3.3 油酸和激发子的添加时间对桦褐孔菌发酵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4 发酵时间对桦褐孔菌发酵合成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37-39页 |
2.3.5 不同的诱导物对桦褐孔菌中合成白桦脂酸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6 讨论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茉莉酸甲酯对桦褐孔菌代谢合成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43-55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3.1.1 菌株 | 第43页 |
3.1.2 试剂材料 | 第43页 |
3.1.3 仪器 | 第43-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3.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44页 |
3.2.2 菌种的活化与保藏 | 第44页 |
3.2.3 接种和发酵 | 第44页 |
3.2.4 茉莉酸甲酯的加入 | 第44-45页 |
3.2.5 桦褐孔菌菌体与发酵液的分离 | 第45页 |
3.2.6 三萜的提取与测定 | 第45页 |
3.2.7 白桦脂酸的提取与测定 | 第45-46页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3.3.1 茉莉酸甲酯的浓度对桦褐孔菌发酵的影响 | 第46-49页 |
3.3.2 茉莉酸甲酯的添加时间对桦褐孔菌发酵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3 发酵时间对桦褐孔菌发酵合成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4 茉莉酸甲酯对桦褐孔菌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对桦褐孔菌代谢合成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55-63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55-56页 |
4.1.1 菌种 | 第55-56页 |
4.1.2 试剂 | 第56页 |
4.1.3 仪器 | 第56页 |
4.2 方法 | 第56-58页 |
4.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6页 |
4.2.2 菌种的活化与保藏 | 第56-57页 |
4.2.3 接种和发酵 | 第57页 |
4.2.4 法尼醇的加入 | 第57页 |
4.2.5 三萜的测定 | 第57-58页 |
4.2.6 白桦脂酸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4.3.1 法尼醇对桦褐孔菌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2 法尼醇对胞内三萜的影响 | 第59页 |
4.3.3 法尼醇对胞外三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4 法尼醇对胞内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5 法尼醇对胞外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基于酿酒酵母ZJUQH311添加对桦褐孔菌发酵代谢合成白桦脂酸的影响 | 第63-72页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3-64页 |
5.1.1 菌株 | 第63页 |
5.1.2 试剂材料 | 第63页 |
5.1.3 仪器 | 第63-6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5.2.1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制备 | 第64-65页 |
5.2.2 菌种的活化、保藏与诱导培养 | 第65页 |
5.2.3 接种和发酵 | 第65页 |
5.2.4 实验处理分组方式 | 第65-66页 |
5.2.5 桦褐孔菌发酵后处理 | 第6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5.3.1 混菌体系对桦褐孔菌生物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2 混菌体系对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醇含量的影响 | 第67页 |
5.3.3 混菌体系对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醇总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4 混菌体系对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酸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5 混菌体系对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酸总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白桦脂酸对HepG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72-80页 |
6.1 材料与设备 | 第72-73页 |
6.1.1 细胞 | 第72页 |
6.1.2 试剂材料 | 第72-73页 |
6.1.3 仪器 | 第7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6.2.1 细胞培养 | 第73页 |
6.2.2 细胞存活率检测 | 第73页 |
6.2.3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 | 第73-74页 |
6.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第74页 |
6.2.5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7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6.3.1 白桦脂酸抑制HepG2细胞增殖 | 第75-76页 |
6.3.2 白桦脂酸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76-77页 |
6.3.3 白桦脂酸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77-78页 |
6.3.4 白桦脂酸对HepG2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78-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7.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个人简介 | 第90-91页 |
1 作者简介 | 第90页 |
2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2.1 研究论文 | 第90页 |
2.2 发明专利 | 第90-91页 |
2.3 会议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