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俄青年俚语对比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设计 | 第11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2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汉语学界青年俚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2 俄语学界青年俚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青年俚语的界说 | 第16-25页 |
2.1 青年俚语的定义和特点 | 第16-21页 |
2.1.1 现代青年俚语的定义 | 第16-19页 |
2.1.2 现代青年俚语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 青年俚语与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 第21-25页 |
2.2.1 青年俚语与行话和黑话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2 青年俚语与流行语和网络语的关系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汉俄青年俚语的结构对比 | 第25-35页 |
3.1 汉语青年俚语的结构特点 | 第25-29页 |
3.1.1 汉字谐音的形式 | 第25页 |
3.1.2 拼音缩写的形式 | 第25-26页 |
3.1.3 音节轻读的形式 | 第26页 |
3.1.4 附加词缀的形式 | 第26-27页 |
3.1.5 词根合成的形式 | 第27页 |
3.1.6 词语缩略的形式 | 第27-28页 |
3.1.7 借用外来语的形式 | 第28-29页 |
3.2 俄语青年俚语的结构特点 | 第29-33页 |
3.2.1 语音转移的形式 | 第29页 |
3.2.2 重音变换的形式 | 第29页 |
3.2.3 附加词缀的形式 | 第29-31页 |
3.2.4 词根合成的形式 | 第31页 |
3.2.5 缩略和截词的形式 | 第31-32页 |
3.2.6 借用外来语的形式 | 第32-33页 |
3.3 汉俄青年俚语结构特点异同 | 第33-35页 |
3.3.1 汉俄青年俚语结构特点的共同性 | 第33-34页 |
3.3.2 汉俄青年俚语结构特点的差异性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汉俄青年俚语的语义对比 | 第35-47页 |
4.1 汉语青年俚语的语义特点 | 第35-39页 |
4.1.1 汉语青年俚语的隐义性 | 第35页 |
4.1.2 汉语青年俚语的转义性 | 第35-38页 |
4.1.3 汉语青年俚语的多样性 | 第38-39页 |
4.2 俄语青年俚语的语义特点 | 第39-44页 |
4.2.1 俄语青年俚语的隐义性 | 第39页 |
4.2.2 俄语青年俚语的转义性 | 第39-43页 |
4.2.3 俄语青年俚语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4.3 汉俄青年俚语语义特点异同 | 第44-47页 |
4.3.1 汉俄青年俚语语义特点的共同性 | 第44-45页 |
4.3.2 汉俄青年俚语语义特点的差异性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汉俄青年俚语的修辞色彩对比 | 第47-54页 |
5.1 汉语青年俚语的修辞色彩 | 第47-49页 |
5.1.1 汉语青年俚语的语体色彩 | 第47-48页 |
5.1.2 汉语青年俚语的感情色彩 | 第48-49页 |
5.2 俄语青年俚语的修辞色彩 | 第49-52页 |
5.2.1 俄语青年俚语的语体色彩 | 第49-50页 |
5.2.2 俄语青年俚语的感情色彩 | 第50-52页 |
5.3 汉俄青年俚语修辞色彩异同 | 第52-54页 |
5.3.1 汉俄青年俚语修辞色彩的共同性 | 第52页 |
5.3.2 汉俄青年俚语修辞色彩的差异性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汉俄青年俚语文化内涵的对比 | 第54-59页 |
6.1 汉语青年俚语的文化内涵 | 第54-56页 |
6.1.1 汉语青年俚语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 第54-55页 |
6.1.2 汉语青年俚语蕴含着中国特色的思想观念 | 第55-56页 |
6.2 俄语青年俚语的文化内涵 | 第56-57页 |
6.2.1 俄语青年俚语具有较强的团体性 | 第56页 |
6.2.2 俄语青年俚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 第56-57页 |
6.2.3 俄语青年俚语具有较强的亲西方性 | 第57页 |
6.3 汉俄青年俚语文化内涵的异同 | 第57-59页 |
6.3.1 汉俄青年俚语文化内涵的共同性 | 第57-58页 |
6.3.2 汉俄青年俚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