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1页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4-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1.2.1 《毛泽东选集》英译研究现状 | 第18-29页 |
1.2.2 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 第29-30页 |
1.3 研究对象、方法和研究问题 | 第30-39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30-36页 |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 | 第36-39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39-41页 |
第二章 主要理论、概念和方法 | 第41-54页 |
2.1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作为研究翻译的三个维度 | 第41-45页 |
2.2 “话语维度”作为研究翻译的另一个维度 | 第45-50页 |
2.2.1 话语翻译与再情景化 | 第46-48页 |
2.2.2 政治话语的翻译 | 第48-50页 |
2.3 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研究方法 | 第50-53页 |
2.3.1 “副文本”概念的提出及其丰富性 | 第50-51页 |
2.3.2 翻译中的“副文本”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基于“副文本”的中美两机构翻译行为比较 | 第54-100页 |
3.1 中文版《毛泽东选集》 | 第55-60页 |
3.1.1 《毛泽东选集》的修订和出版 | 第56-57页 |
3.1.2 《毛泽东选集》的版本来源和特征 | 第57-58页 |
3.1.3 深度参与新中国社会实践的《毛泽东选集》 | 第58-59页 |
3.1.4 《毛泽东选集》的语言特点 | 第59-60页 |
3.2 从“外部副文本”看中方机构的两个译本生产过程及特点 | 第60-83页 |
3.2.1 伦敦版译文 | 第61-69页 |
3.2.1.1 伦敦版译文的翻译 | 第61-66页 |
3.2.1.2 伦敦版译文的出版 | 第66-68页 |
3.2.1.3 伦敦版译文的实用型接受和学术型接受 | 第68-69页 |
3.2.2 外文社译文 | 第69-75页 |
3.2.2.1 第四卷的翻译 | 第69-71页 |
3.2.2.2 前三卷的修订 | 第71-74页 |
3.2.2.3 译文的影响和意义 | 第74-75页 |
3.2.3 翻译赞助人的作用 | 第75-76页 |
3.2.4 集体合作的翻译模式 | 第76-78页 |
3.2.5 翻译标准 | 第78-80页 |
3.2.5.1 毛泽东作为翻译规范的建议者 | 第78-79页 |
3.2.5.2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 第79-80页 |
3.2.6 中方机构两译本主要区别之初探 | 第80-83页 |
3.3 从“外部副文本”看美方机构的译本生产行为 | 第83-93页 |
3.3.1 机构——原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 第83-85页 |
3.3.2 机构中的译者——费正清、施拉姆等学者 | 第85-86页 |
3.3.3 施拉姆主持的对毛泽东著述的翻译 | 第86-93页 |
3.3.3.1 翻译所采信的原文 | 第86-88页 |
3.3.3.2 主要人员和翻译过程 | 第88-93页 |
3.4 基于“内部副文本”的中美两机构三个译本比较 | 第93-96页 |
3.4.1 封面/底页副文本和扉页副文本 | 第93-94页 |
3.4.2 目录页副文本 | 第94-95页 |
3.4.3 正文中篇目呈现方式 | 第95-96页 |
3.4.4 本节小结 | 第96页 |
3.5 本章小结:中美两机构对毛泽东著述英译行为的对比发现 | 第96-100页 |
第四章 中美两机构三组译文的比较研究 | 第100-158页 |
4.1 话语维度 | 第100-116页 |
4.1.1 原文和译文的社会实践意义 | 第100-104页 |
4.1.2 原文的语境因素 | 第104-108页 |
4.1.2.1 《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语境 | 第105-106页 |
4.1.2.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语境 | 第106-108页 |
4.1.3 译者的因素 | 第108-116页 |
4.1.3.1 译者对原文的版本选择不同 | 第108-109页 |
4.1.3.2 哈佛版个别篇目有明确的基本独立的译者 | 第109-110页 |
4.1.3.3 “专家型译者”杜博妮的翻译选择 | 第110-112页 |
4.1.3.4 “专家型译者”沃特森的翻译选择 | 第112-116页 |
4.2 概念维度 | 第116-129页 |
4.2.1 “鸿毛”的雅俗之分和“泰山”的归化异化之分 | 第117-120页 |
4.2.2 “文艺”的“普及”和“提高” | 第120-128页 |
4.2.2.1 “文艺”的翻译与译者专业知识的发挥 | 第120-126页 |
4.2.2.2 “普及”和“提高”的显化翻译 | 第126-128页 |
4.2.3 “精兵简政”及其他 | 第128-129页 |
4.3 人际维度 | 第129-145页 |
4.3.1 “我们”的“士兵”和“老百姓”之“死” | 第129-135页 |
4.3.2 “座谈会”上的“文艺工作者” | 第135-144页 |
4.3.2.1 “座谈会”的人际意义 | 第135-136页 |
4.3.2.2 作为指称策略的“文艺工作者”的翻译 | 第136-144页 |
4.3.3 人际维度的其他翻译处理 | 第144-145页 |
4.4 语篇维度 | 第145-155页 |
4.4.1 词汇衔接 | 第146-147页 |
4.4.2 段落织综 | 第147-153页 |
4.4.3 密集重复用词的翻译处理 | 第153-1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55-1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58-167页 |
5.1 中美两机构翻译行为的比较结论 | 第158-160页 |
5.2 中美两机构翻译产品的比较结论 | 第160-161页 |
5.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5.4 对当下中央文献翻译的启示 | 第162-164页 |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3页 |
附录1 | 第183-185页 |
附录2 | 第185-188页 |
附录3 | 第188-192页 |
附录4 | 第192-198页 |
附录5 | 第198-202页 |
附录6 | 第202-206页 |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