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9-42页 |
一、“经”及“经典”与赋概说 | 第19-27页 |
二、汉唐赋与经典研究综述 | 第27-39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9-42页 |
第一章 赋的产生与经典:“荀宋”赋的礼学意蕴 | 第42-73页 |
第一节 关于赋之起源与儒家《诗》《礼》关系的辨析 | 第42-52页 |
一、汉晋学人论赋原于儒家经典之《诗经》 | 第43-49页 |
二、大儒荀况“失志之赋”与《诗》《礼》之学 | 第49-52页 |
第二节 荀况以“赋”名篇与其儒家《礼》学 | 第52-62页 |
一、荀况重经“隆礼”的儒学思想 | 第52-54页 |
二、《礼赋》对儒家“礼论”的具象化描写 | 第54-56页 |
三、《智》《云》《蚕》《箴》诸赋的“效物”讽谕 | 第56-59页 |
四、《成相辞》杂论“君臣治乱之事”的经学主题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宋玉辞赋的“扬《诗》守《礼》”之讽 | 第62-73页 |
一、宋玉的经典修养及其作赋“微讽”之旨 | 第62-64页 |
二、宋玉《风》《钓》《御》三赋对君道的讽谕 | 第64-67页 |
三、依《诗》比兴与《高唐赋》《神女赋》的讽谕寄托 | 第67-70页 |
四、“扬诗守礼”与《登徒子好色赋》的依《诗》立义 | 第70-73页 |
第二章 汉赋与经典(上):京殿苑猎赋的讽谕颂美 | 第73-130页 |
第一节 汉代“独尊儒术”与体物大赋的“讽颂”精神 | 第73-82页 |
一、“独尊儒术”与《诗》教“美、刺”理论的影响 | 第73-75页 |
二、比附《诗经》“美刺”的汉赋“讽颂”赋论观念 | 第75-80页 |
三、两汉“京殿苑猎”赋创作概况及其由“讽”而“颂”的变化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大一统”思想与枚乘、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 | 第82-95页 |
一、枚乘“重谏”吴王与《七发》谏吴王刘濞谋反辨析 | 第84-86页 |
二、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中的“大一统”情结 | 第86-95页 |
第三节 儒家圣王美政理想与扬雄的作赋以“讽” | 第95-105页 |
一、“奏《甘泉赋》以风”与“上《河东赋》以劝” | 第96-99页 |
二、《羽猎赋》“裕民与夺民”之论以及《长杨赋》“岂徒欲淫览浮观”之间 | 第99-105页 |
第四节 儒家《诗》论“美盛德”之教与两汉京殿赋的“颂汉”主题 | 第105-130页 |
一、“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的班固《两都赋》 | 第106-114页 |
二、张衡《二京赋》对帝国都城的讽颂 | 第114-121页 |
三、杜笃、崔骃、李尤、王延寿、边让等赋家的“颂汉”之作 | 第121-130页 |
第三章 汉赋与经典(下):言志抒情赋的用世情怀 | 第130-181页 |
第一节 儒家用世精神在贤人失志之赋中的折射 | 第130-144页 |
一、贾谊《吊屈原赋》及扬雄《反离骚》对屈原“儒家人格”的扬弃 | 第131-135页 |
二、董仲舒与司马迁“士不遇赋”的用世情怀 | 第135-138页 |
三、崔篆《慰志赋》、冯衍《显志赋》对“忠君”问题的思考 | 第138-144页 |
第二节 儒学理想与纪行赋、玄思赋的历史人生之思 | 第144-158页 |
一、刘歆《遂初赋》及蔡邕《述行赋》历叙《左传》而寄意 | 第144-148页 |
二、班彪《北征赋》及班昭《东征赋》依《诗》《论》而立义 | 第148-152页 |
三、贾谊赋《鵩鸟》以自广与孔臧《鸮赋》的正统儒家观 | 第152-154页 |
四、扬雄《太玄赋》及张衡《思玄赋》的儒家之“玄” | 第154-156页 |
五、班固依《论》《孟》立论与《幽通赋》的儒学人生之思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儒家礼乐背景下的情爱赋与乐舞赋书写 | 第158-169页 |
一、儒家妇女之德与《长门赋》《捣素赋》《协和婚赋》的创作 | 第160-164页 |
二、礼乐教化意识与《洞箫赋》《长笛赋》等乐舞赋创作 | 第164-169页 |
第四节 儒学背景下的比物赋德与咏物赋创作 | 第169-181页 |
一、儒家“天人感应”观念与《旱云赋》《温泉赋》的创作 | 第170-172页 |
二、《神乌赋》《鹦鹉赋》等动植物赋的比德书写 | 第172-176页 |
三、《书(?)赋》《塞赋》《笔赋》等器物赋的儒家道德托讽 | 第176-181页 |
第四章 魏晋六朝赋与经典:儒学中衰背景下的经典书写 | 第181-262页 |
第一节 儒学中衰的文化背景与经典尚存的赋学观念 | 第181-193页 |
一、儒学中衰背景下的经学尊崇与延续 | 第182-187页 |
二、魏晋南北朝“经典尚存”的赋学观念 | 第187-193页 |
第二节 曹植的经典意识与辞赋创作 | 第193-207页 |
一、曹植人生价值观念中的儒学理想 | 第193-198页 |
二、曹植辞赋内容主题中的儒家用世精神 | 第198-203页 |
三、曹植辞赋话语建构的经典意识 | 第203-207页 |
第三节 魏晋京殿赋对《诗》教美颂传统的延续 | 第207-220页 |
一、魏明帝“宫馆是营”与何晏《景福殿赋》的美颂书写 | 第207-213页 |
二、“晋承魏统”与左思《三都赋》对西晋王道正统的揄扬 | 第213-220页 |
第四节 魏晋典礼赋的王道正统书写 | 第220-229页 |
一、潘岳《藉田赋》依《孝经》立义而颂君 | 第220-224页 |
二、傅玄《辟雍乡饮酒赋》与王沈《正会赋》的崇礼意识 | 第224-227页 |
三、郭璞《南郊赋》的颂晋书写 | 第227-229页 |
第五节 魏晋抒清咏物赋的儒学道德理想托讽 | 第229-248页 |
一、丁仪与陶渊明等魏晋赋家的“不遇”情结与经典化书写 | 第230-233页 |
二、傅咸咏物赋中的儒学理想自觉 | 第233-239页 |
三、成公绥《乌赋》对儒家孝德的揄扬 | 第239-241页 |
四、刘劭《嘉瑞赋》及缪袭《青龙赋》对曹魏政权的祥瑞书写 | 第241-245页 |
五、傅玄《雉赋》与王廙《白兔赋》对两晋“君命神授”的王道阐释 | 第245-248页 |
第六节 儒家《诗》教讽颂意识在南北朝赋中的延续 | 第248-262页 |
一、颜延之《白鹦鹉赋》《赭白马赋》对南朝宋“新兴”的颂美 | 第249-250页 |
二、萧衍《孝思赋》对儒家“孝道”的揄扬 | 第250-253页 |
三、李暠《述志赋》及阳固《演赜赋》的用世之志 | 第253-254页 |
四、圣君政治与张渊《观象赋》依《易》而立论的祥瑞观 | 第254-255页 |
五、庾信、颜之推、杜台卿的经典化写作 | 第255-262页 |
第五章 唐赋与经典(上):唐代礼乐赋的繁荣 | 第262-304页 |
第一节 唐人尊经崇礼与唐赋的讽颂精神 | 第263-273页 |
一、经学统一与唐人的崇礼观念 | 第263-267页 |
二、唐代赋论对《诗》教“讽颂”精神的发扬 | 第267-273页 |
第二节 李白、杜甫与初盛唐典礼古赋的帝国书写 | 第273-288页 |
一、杨炯《盂兰盆赋》对孝慈之德的褒扬 | 第273-275页 |
二、李白《大猎赋》《明堂赋》的光赞盛唐 | 第275-278页 |
三、杜甫“三大礼赋”的颂君崇礼 | 第278-284页 |
四、赵子卿、赵自励、梁献同题而作《出师赋》的王道教化 | 第284-286页 |
五、萧昕、张钦敬、叔孙玄观依《礼记》同题而作《仲冬时令赋》 | 第286-288页 |
第三节 儒家礼制背景下中晚唐典礼律赋的美颂书写 | 第288-297页 |
一、萧颖士、贾餗、元稹、王起等赋家的礼制化书写 | 第288-290页 |
二、王起、穆寂《南蛮北狄同日朝见赋》的大一统思想 | 第290-292页 |
三、李子卿、崔损《饮至赋》的儒道教化意识 | 第292-294页 |
四、韦充《郊特牲赋》的经艺化书写 | 第294-295页 |
五、唐代律赋援《礼》为赋题以见典礼律赋之隆盛 | 第295-297页 |
第四节 儒家乐教与唐代音乐赋的繁荣 | 第297-304页 |
一、李瑾《乐九成赋》的正统儒家乐教观 | 第297-298页 |
二、郑方等人同题而作《乐德教胄子赋》对儒家乐教观念的揄扬 | 第298-302页 |
三、白行简等人的同题之作《舞中成八卦赋》对儒家舞德观的颂扬 | 第302-304页 |
第六章 唐赋与经典(中):帝京赋与治道赋对唐代帝国的讽颂 | 第304-355页 |
第一节 帝京赋的颂唐情结与美颂书写 | 第304-318页 |
一、李华《含元殿赋》的盛唐气象与美颂书写 | 第305-308页 |
二、李庾《两都赋》对盛唐气象的歌颂 | 第308-313页 |
三、帝国意识下王諲等赋家《花萼楼赋》的棠棣之德 | 第313-318页 |
第二节 治道赋的帝德讽颂 | 第318-344页 |
一、谢偃《述圣赋》、顾况《高祖受命造唐赋》的帝道之颂 | 第318-324页 |
二、李百药《赞道赋》“悉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 | 第324-330页 |
三、元结“三赋”对君道的讽谕 | 第330-332页 |
四、范传正、白居易、梁洽、李程等赋家对君王纳谏任贤的劝谏 | 第332-338页 |
五、王起赋的君道讽谕 | 第338-341页 |
六、王棨赋的讽颂书写 | 第341-344页 |
第三节 “天人感应”观念下祥瑞赋对帝唐的美颂书写 | 第344-355页 |
一、美颂君上与潘炎的祥瑞古赋创作 | 第344-349页 |
二、揄扬帝道与祥瑞律赋的美颂书写 | 第349-355页 |
第七章 唐赋与经典(下):律赋经艺化与儒经赋书写 | 第355-388页 |
第一节 律赋形制的经艺化特征 | 第355-369页 |
一、依经义而命赋题 | 第356-364页 |
二、依经义而限韵 | 第364-366页 |
三、依经义而赋文 | 第366-369页 |
第二节 儒家道德意识下修身赋的经艺化书写 | 第369-382页 |
一、依经立论的修身赋与畅璀、白行简等赋家对君子人格的赞美 | 第369-372页 |
二、吴连叔、皇甫湜等赋家对儒家君子谦慎之德的颂扬 | 第372-375页 |
三、儒家用舍行藏思想在《射隼高墉赋》与《韫玉求价赋》等赋作中的渗透 | 第375-378页 |
四、《不宝金玉赋》《富贵如浮云赋》与君子不贪之德 | 第378-380页 |
五、《学然后知不足赋》与君子好学之德 | 第380-382页 |
第三节 颂经意识下儒经赋的经艺化书写 | 第382-388页 |
一、蒋凝、李程、王履贞、许尧佐等赋家的美颂“五经”之作 | 第382-384页 |
二、张昔《御注孝经台赋》对《孝经》的颂美 | 第384-385页 |
三、王棨《端午日献尚书为寿赋》以《尚书》为龟镜 | 第385-386页 |
四、李益《诗有六义赋》的《诗经》风化观 | 第386-388页 |
结语 | 第388-393页 |
参考文献 | 第393-408页 |
附录一: 两汉魏晋时期部分赋作援引经典次数统计表 | 第408-413页 |
附录二: 唐赋赋题援引经典一览表 | 第413-4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 第417-418页 |
后记 | 第418-4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