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第一节 成分呈现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业绩—内容矩阵分类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基本呈现形式 | 第20-21页 |
第四节 辅助呈现形式 | 第21-23页 |
第五节 不同情况及与其对应的解决办法 | 第23-24页 |
第六节 学习结果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 第24-25页 |
第七节 展示成果的互相联系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基于“成分呈现”教学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期分析 | 第28-38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28页 |
一、调查假设 | 第28页 |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第二节 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8-38页 |
一、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第28-30页 |
二、关于高中地理知识点成分划分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三、关于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四、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 第34-36页 |
五、结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基于“成分呈现”教学理论对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进行分类 | 第38-48页 |
第一节 事实类知识点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概念类知识点 | 第40-42页 |
一、记忆概念 | 第40-41页 |
二、应用概念 | 第41-42页 |
三、发现概念 | 第42页 |
第三节 程序类知识点 | 第42-46页 |
一、记忆程序 | 第43-44页 |
二、应用程序 | 第44-45页 |
三、发现程序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原理类知识点 | 第46-48页 |
一、记忆原理 | 第46页 |
二、应用原理 | 第46-47页 |
三、发现原理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成分呈现”教学理论下的教学实践案例 | 第48-75页 |
第一节 “事实类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举隅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概念类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举隅 | 第50-58页 |
一、记忆概念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51-53页 |
二、应用概念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53-55页 |
三、发现概念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55-58页 |
第三节 “程序类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举隅 | 第58-66页 |
一、记忆程序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58-61页 |
二、应用程序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61-64页 |
三、发现程序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64-66页 |
第四节 “原理类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举隅 | 第66-75页 |
一、记忆原理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67-69页 |
二、应用原理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69-71页 |
三、发现原理类知识点教学实践举隅 | 第71-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9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75-77页 |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的分类 | 第75页 |
二、“成分呈现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的现状 | 第75-76页 |
三、“成分呈现理论”助力高中地理教学 | 第76-77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77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一、“成分呈现理论”可用于各个阶段的多学科教学 | 第77页 |
二、多种教学理论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