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互联网+教育时代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第10页
        1.1.2 教育信息化深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第10-12页
        1.1.3 混合学习备受瞩目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3-20页
        1.2.1 混合学习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9-20页
    1.3 研究问题第20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4.2 研究意义第21页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21-23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2 研究思路第22-23页
第二章 混合学习演变历程第23-29页
    2.1 从班级授课制到现代远程教育第23-24页
        2.1.1 班级授课制第23-24页
        2.1.2 远程教育第24页
    2.2 从静态呈现到以服务创新为导向的在线学习第24-26页
        2.2.1 E-Learning第25页
        2.2.2 MOOC第25-26页
    2.3 混合学习大势所趋第26-29页
        2.3.1 翻转课堂第26-27页
        2.3.2 SPOC第27-28页
        2.3.3 混合学习第28-29页
第三章 混合学习结构、流程系统框架的构建第29-36页
    3.1 师生关系: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第29-30页
    3.2 学媒关系:学媒无关——学媒相关第30-31页
    3.3 从传统教学空间到新型学习空间第31-32页
    3.4 从教学事件到教学序列第32-33页
    3.5 混合学习结构、流程系统框架第33-36页
第四章 混合学习结构、流程系统框架的应用第36-48页
    4.1 混合学习观察指标的建立第36-40页
        4.1.1 观察指标的价值与作用第36页
        4.1.2 建立观察指标的原则第36页
        4.1.3 混合学习观察指标的建立第36-38页
        4.1.4 观察指标的信效度检测第38-40页
    4.2 混合学习案例分析第40-48页
        4.2.1 圆的认识第41-42页
        4.2.2 电路原理(2018春)第42-44页
        4.2.3 正负数第44-46页
        4.2.4 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8-50页
    5.1 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第48页
    5.2 研究创新之处第48-49页
    5.3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实践--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
下一篇: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