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MOOC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信息化教学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相关术语界定 | 第18页 |
2.1.1 MOOC概念 | 第18页 |
2.1.2 在线开放课程 | 第18页 |
2.1.3 信息化教学 | 第18页 |
2.1.4 信息化教学设计 | 第18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2.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2.4 成人学习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研究 | 第21-50页 |
3.1 MOOC课程案例与数据分析 | 第21-34页 |
3.1.1 案例一:中国大学MOOC《信息化教学设计》 | 第21-24页 |
3.1.2 案例二:中国大学MOOC《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 第24-26页 |
3.1.3 案例三:中国大学MOOC《微课设计与制作》 | 第26-28页 |
3.1.4 《微课设计与制作》慕课的数据分析指导 | 第28-32页 |
3.1.5 案例比较分析与总结 | 第32-34页 |
3.2 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要素 | 第34-36页 |
3.2.1 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3.2.2 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 第35-36页 |
3.3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的需求分析及建设必要性 | 第36-38页 |
3.3.1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第36页 |
3.3.2 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 | 第36-37页 |
3.3.3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比较薄弱 | 第37页 |
3.3.4 教师对课程设计开发能力提升的诉求 | 第37页 |
3.3.5 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种种误区所驱动 | 第37页 |
3.3.6 教师更偏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式 | 第37-38页 |
3.4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 | 第38-50页 |
3.4.1 课程学习者需求分析 | 第38-42页 |
3.4.2 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 第42页 |
3.4.3 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 第42-47页 |
3.4.4 课程资源体系设计 | 第47页 |
3.4.5 课程活动体系设计 | 第47-48页 |
3.4.6 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 第48页 |
3.4.7 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模式 | 第48-50页 |
第4章 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实践 | 第50-81页 |
4.1 在线开放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 | 第50-52页 |
4.2 前期准备阶段 | 第52-53页 |
4.2.1 教学资源的准备 | 第52页 |
4.2.2 开发人员的组成 | 第52-53页 |
4.3 课程制作与录制阶段 | 第53-56页 |
4.3.1 脚本的编写和技巧 | 第53-54页 |
4.3.2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第54-55页 |
4.3.3 录屏与音频的操作与处理 | 第55-56页 |
4.4 后期剪辑阶段 | 第56-57页 |
4.4.1 视频的编辑 | 第56-57页 |
4.4.2 视频的包装 | 第57页 |
4.5 开发案例资源分析 | 第57-81页 |
4.5.1 案例一:《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视频开发 | 第57-66页 |
4.5.2 案例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视频开发 | 第66-74页 |
4.5.3 案例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的设计 | 第74-81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研究特色 | 第81页 |
5.2 研究结论 | 第81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1-83页 |
5.3.1 研究不足 | 第81-82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96页 |
附录1 | 第85-90页 |
附录2 | 第90-91页 |
附录3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