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8页 |
1.1 华美牛肝菌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1.1 牛肝菌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1.2 牛肝菌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1.2.1 可溶性糖类 | 第17页 |
1.1.2.2 呈味氨基酸类 | 第17页 |
1.1.2.3 呈味核苷酸类 | 第17-18页 |
1.1.2.4 有机酸类 | 第18页 |
1.1.2.5 呈味肽类 | 第18页 |
1.2 活性肽的研究概况 | 第18-31页 |
1.2.1 生理活性肽 | 第19-26页 |
1.2.1.1 抗菌肽 | 第19-21页 |
1.2.1.2 神经活性肽 | 第21-22页 |
1.2.1.3 肽类激素 | 第22-23页 |
1.2.1.4 酶抑制肽 | 第23-25页 |
1.2.1.5 矿物元素结合肽 | 第25-26页 |
1.2.1.6 免疫活性肽 | 第26页 |
1.2.2 抗氧化活性肽 | 第26-28页 |
1.2.3 呈味肽 | 第28-31页 |
1.2.3.1 鲜味肽 | 第28-30页 |
1.2.3.2 甜味肽 | 第30页 |
1.2.3.3 苦味肽 | 第30页 |
1.2.3.4 酸味肽及咸味肽 | 第30-31页 |
1.3 生物活性肽常用分离、制备与鉴定方法 | 第31-34页 |
1.3.1 生物活性肽常用提取方法 | 第31-32页 |
1.3.2 生物活性肽常用分离方法 | 第32-33页 |
1.3.3 生物活性肽常用鉴定方法 | 第33-34页 |
1.4 华美牛肝菌中麦角甾醇的研究概况 | 第34-35页 |
1.4.1 华美牛肝菌中麦角甾醇的研究概况 | 第34页 |
1.4.2 华美牛肝菌中麦角甾醇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34-35页 |
1.5 磁分散固相萃取技术(MDSPE) | 第35-36页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华美牛肝菌呈味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38-5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3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2.2.1 呈味肽基料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40-41页 |
2.2.2 呈味肽基料F的制备 | 第41页 |
2.2.3 呈味肽基料F的凝胶色谱柱分离 | 第41页 |
2.2.4 凝胶组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 | 第41-42页 |
2.2.5 RP-HPLC分离纯化呈味较强组分的检验与纯化 | 第42页 |
2.2.6 呈味肽的质谱鉴定 | 第42页 |
2.2.7 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2.3.1 呈味肽基料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44-46页 |
2.3.2 华美牛肝菌呈味肽基料的呈味特性研究 | 第46-47页 |
2.3.3 呈味肽基料的凝胶色谱柱分离 | 第47-49页 |
2.3.4 凝胶组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 | 第49-50页 |
2.3.5 RP-HPLC分离纯化呈味较强组分的检验与纯化 | 第50-51页 |
2.3.6 呈味肽的质谱鉴定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华美牛肝菌中麦角甾醇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54-6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54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5-58页 |
3.2.1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修饰 | 第55页 |
3.2.2 不同干燥处理方式的样品制备 | 第55页 |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5-56页 |
3.2.4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56页 |
3.2.5 色谱条件 | 第56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3.2.7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3.2.8 方法学研究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3.3.1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58-62页 |
3.3.2 方法学研究 | 第62-64页 |
3.3.3 不同干燥方式下华美牛肝菌中麦角甾醇的含量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4.1 结论 | 第66-67页 |
4.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9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