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第一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分类 | 第17-23页 |
1.1 界定 | 第17-19页 |
1.2 分类 | 第19-21页 |
1.2.1 按照重叠特征 | 第19-20页 |
1.2.2 按照构词法 | 第20页 |
1.2.3 按语义特征分类 | 第20-21页 |
1.3 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祁县话中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特征 | 第23-33页 |
2.1 对称重叠 | 第23-26页 |
2.1.1 AA式 | 第23-24页 |
2.1.2 AABB式 | 第24-26页 |
2.2 不对称重叠 | 第26-32页 |
2.2.1 AAB式 | 第26-27页 |
2.2.2 ABB式 | 第27-30页 |
2.2.3 XBB式 | 第30-31页 |
2.2.4 ABCC式 | 第31页 |
2.2.5 AXCC式 | 第31-32页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祁县话中重叠式名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 第33-41页 |
3.1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的语义特征 | 第33-39页 |
3.1.1 构词重叠 | 第33-37页 |
3.1.2 构形重叠 | 第37-38页 |
3.1.3 小结 | 第38-39页 |
3.2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的语法功能 | 第39-41页 |
3.2.1 AA式 | 第39页 |
3.2.2 AABB式 | 第39页 |
3.2.3 AAB式 | 第39-40页 |
3.2.4 ABB式 | 第40页 |
3.2.5 XBB式 | 第40页 |
3.2.6 ABCC式 | 第40页 |
3.2.7 AXBB式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的比较研究 | 第41-49页 |
4.1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与普通话重叠式名词的比较 | 第41-45页 |
4.1.1 AA式 | 第41-42页 |
4.1.2 其他形式 | 第42-44页 |
4.1.3 小结 | 第44-45页 |
4.2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与相应儿尾词、子尾词的比较 | 第45-49页 |
4.2.1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与普通话儿尾词、子尾词的比较 | 第45-46页 |
4.2.2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与祁县话儿尾词、子尾词的比较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祁县话重叠式名词的生成理据 | 第49-54页 |
5.1 认知角度 | 第49-51页 |
5.1.1 隐喻相关 | 第49-50页 |
5.1.2 转喻相关 | 第50页 |
5.1.3 语言具有像似性 | 第50-51页 |
5.2 词的复音化趋势与汉语韵律的要求 | 第51-52页 |
5.3 语言发展的类推性 | 第52页 |
5.4 历史文化因素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