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反哲学》中变异词汇的翻译策略
致谢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一、任务介绍 | 第15-17页 |
1.1 任务描述 | 第15页 |
1.2 译前准备 | 第15-16页 |
1.3 翻译过程 | 第16页 |
1.4 译后校对 | 第16-17页 |
二、词汇变异的翻译策略 | 第17-19页 |
2.1 词汇变异现象概述 | 第17页 |
2.2 从构词规律中揣摩词义 | 第17-18页 |
2.3 隐喻性词汇从认知入手 | 第18页 |
2.4 在互文语境中重建篇章连贯 | 第18-19页 |
三、具体案例分析 | 第19-29页 |
3.1 构词上的变异 | 第19-23页 |
3.1.1 派生法 | 第19-21页 |
3.1.2 混成法 | 第21-23页 |
3.2 认知上的变异 | 第23-26页 |
3.2.1 沙发和神明 | 第23-24页 |
3.2.2 正午和午夜 | 第24-26页 |
3.3 语篇中的变异词汇 | 第26-29页 |
3.3.1 海德格尔式献媚 | 第26页 |
3.3.2 拉康,哲学家的疏通者 | 第26-27页 |
3.3.3 政治漏洞与胶水效应 | 第27-29页 |
四、翻译实践总结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附录一: 术语表 | 第32-34页 |
附录二: 原文与译文对照 | 第34-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