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的构建原理和构建方法 | 第14-21页 |
1.1.1 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的构建原理及特点 | 第14-15页 |
1.1.2 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的构建方法 | 第15-20页 |
1.1.3 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 第20-21页 |
1.2 淀粉基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 第21-29页 |
1.2.1 淀粉的结构 | 第21-24页 |
1.2.2 淀粉作为悬浮颗粒的特点及优势 | 第24-25页 |
1.2.3 淀粉作为粘结剂的特点和优势 | 第25-26页 |
1.2.4 淀粉的消化性能及调控 | 第26-28页 |
1.2.5 淀粉作为薄膜包衣载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3.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不同品种玉米淀粉的体外消化模拟 | 第31-47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的建立 | 第32-34页 |
2.2.2 消化程度对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3 不同消化程度对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2.3.1 不同品种玉米淀粉颗粒在模拟人体上消化道环境中的消化行为 | 第35-37页 |
2.3.2 不同品种玉米淀粉在模拟人体上消化道环境中颗粒形貌的变化 | 第37-40页 |
2.3.3 不同品种玉米淀粉在模拟人体上消化道环境中淀粉结晶结构的变化 | 第40-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淀粉粘结剂抗消化性能的调控 | 第47-71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3.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3.2.1 高温高压协同酶解改性淀粉 | 第48-49页 |
3.2.2 改性淀粉中慢消化、抗消化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49-51页 |
3.2.3 改性对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9页 |
3.3.1 压力对改性淀粉中 RDS、SDS 及 RS 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2 普鲁兰酶添加量对改性淀粉中的 RDS、SDS 及 RS 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3 凝沉时间对改性淀粉中的 RDS、SDS 及 RS 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4 凝沉浓度对改性淀粉中的 RDS、SDS 及 RS 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5 压力、普鲁兰酶添加量、凝沉时间及凝沉浓度对改性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 | 第5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淀粉基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的构建及体外模拟释放 | 第71-88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1-72页 |
4.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7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2-78页 |
4.2.1 载药丸芯的制备 | 第72-73页 |
4.2.2 微丸载药量的测定 | 第73-74页 |
4.2.3 淀粉基水悬浮体包衣液的制备 | 第74页 |
4.2.4 微丸的包衣 | 第74-75页 |
4.2.5 体外模拟包衣释药检测系统的建立 | 第75-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7页 |
4.3.1 水悬浮包衣的最佳条件 | 第78-80页 |
4.3.2 不同粘结剂对微丸释药速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3 不同粘结剂用量对水悬浮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4 双层水悬浮包衣微丸传输系统的构建 | 第83-84页 |
4.3.5 高直链玉米淀粉 2 颗粒用量对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6 包衣增重量对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85-86页 |
4.3.7 载药量对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86-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淀粉基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在动物体内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88-105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89页 |
5.1.1 实验主要材料和动物 | 第89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9-93页 |
5.2.1 构建淀粉基水悬浮体包衣微丸给药系统 | 第89-91页 |
5.2.2 动物活体成像 | 第91-92页 |
5.2.3 动物组织切片观察 | 第92-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3页 |
5.3.1 淀粉基水悬浮体包衣微丸在动物体内消化道中的转运情况 | 第93-96页 |
5.3.2 淀粉基水悬浮体薄膜包衣微丸所释放的 FITC 在小鼠消化道中的分布 | 第96-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一、结论 | 第105-10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07页 |
三、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附件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