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气门振动特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课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4 课题主要工作 | 第1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2-18页 |
2.1 信号分类 | 第12-13页 |
2.1.1 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 | 第12-13页 |
2.1.2 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 | 第13页 |
2.1.3 模拟信号与离散信号 | 第13页 |
2.2 时域分析法 | 第13-14页 |
2.2.1 预滤波 | 第13页 |
2.2.2 零均值化 | 第13页 |
2.2.3 错点剔除 | 第13-14页 |
2.2.4 消除趋势项 | 第14页 |
2.3 频域分析法 | 第14-15页 |
2.3.1 傅立叶变换 | 第14-15页 |
2.3.2 谱分析 | 第15页 |
2.4 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关系 | 第15-16页 |
2.5 时频分析概述 | 第16-1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小波分析及其应用 | 第18-23页 |
3.1 小波分析 | 第18-19页 |
3.1.1 小波变换理论简介 | 第18-19页 |
3.1.2 二进小波与其变换 | 第19页 |
3.2 小波多分辨率分析 | 第19-22页 |
3.2.1 小波函数的正交多分辨率分析 | 第20-21页 |
3.2.2 小波分析在故障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发动机气门振动机理 | 第23-32页 |
4.1 发动机振动系统 | 第23-24页 |
4.2 激振源和传播路径 | 第24-26页 |
4.2.1 燃烧激励 | 第24-25页 |
4.2.2 惯性力激励 | 第25页 |
4.2.3 活塞敲缸振动 | 第25页 |
4.2.4 气门开启节流冲击 | 第25页 |
4.2.5 振动传播路径 | 第25-26页 |
4.3 发动机振动信号的分析原理 | 第26-31页 |
4.3.1 发动机的燃烧激励响应 | 第26-27页 |
4.3.2 配气机构位置 | 第27页 |
4.3.3 气门机构动力学概述 | 第27-28页 |
4.3.4 排气门的激励响应分析 | 第28-30页 |
4.3.5 气门间隙异常的振动测试原理 | 第30-3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搭建与试验 | 第32-39页 |
5.1 测试系统 | 第32-34页 |
5.1.1 测试系统组成 | 第32页 |
5.1.2 测试点的选取 | 第32-33页 |
5.1.3 信号采集离散化与采样定理 | 第33页 |
5.1.4 信号采集离散化 | 第33页 |
5.1.5 采样 | 第33-34页 |
5.1.6 采样定理 | 第34页 |
5.2 试验部分 | 第34-38页 |
5.2.1 气门间隙调整 | 第34-36页 |
5.2.2 试验准备工作 | 第36-37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37-3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实验数据的分析及理论验证 | 第39-54页 |
6.1 内燃机振动信号时域分析 | 第39-44页 |
6.1.1 内燃机振动信号研究 | 第39-40页 |
6.1.2 发动机转速对特征信号强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6.1.3 故障特征信号强度受气门间隙的影响 | 第42-43页 |
6.1.4 故障特征信号角度受气门间隙的影响 | 第43-44页 |
6.2 频域分析 | 第44-47页 |
6.2.1 特征信号频带的确定 | 第44-45页 |
6.2.2 不同气门间隙特征信号的频谱分析 | 第45-47页 |
6.3 利用小波分析对发动机气门间隙进行分析 | 第47-5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