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图表清单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8-9页 |
一、 地理新课程实施需要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优化 | 第8页 |
二、 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优化 | 第8-9页 |
三、 地理教学研究领域需要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深入地研究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三节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 国外互动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 我国互动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地理课堂互动教学行为分析方法 | 第16-30页 |
第一节 地理互动教学行为内涵 | 第16-17页 |
一、 “互动”内涵 | 第16页 |
二、 “行为”内涵 | 第16-17页 |
三、 地理互动教学行为内涵 | 第17页 |
第二节 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行为本质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地理课堂行为类型 | 第18-19页 |
一、 互动行为主体角色关系分析 | 第18-19页 |
二、 师生互动属性分析 | 第19页 |
第四节 师生互动行为特点 | 第19-22页 |
一、 教育性 | 第19-20页 |
二、 依赖性 | 第20-21页 |
三、 差异性 | 第21-22页 |
四、 规范性 | 第22页 |
第五节 师生互动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 交往教学论 | 第22-23页 |
二、 行为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三、 有效教学理论 | 第24-26页 |
第六节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一、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 | 第26-28页 |
二、 专家评分法(德尔菲法) | 第28页 |
三、 多因素综合评分法 | 第28-29页 |
四、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行为分析案例 | 第30-46页 |
第一节 案例《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析 | 第30-34页 |
一、 课堂实录 | 第30-31页 |
二、 弗兰德互动系统分析 | 第31-33页 |
三、 S-T 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案例《地球的自转》课后评价 | 第34-38页 |
一、 定量评价 | 第35-36页 |
二、 定性评价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汇承中学地理课堂整体分析与评价 | 第38-41页 |
一、 样本的选取 | 第38页 |
二、 数据收集 | 第38页 |
三、 数据处理 | 第38-40页 |
四、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五、 结论与讨论 | 第41页 |
第四节 师生互动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 第41-46页 |
一、 确定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二、 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 第42-44页 |
三、 建立结构模型并解释结构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师生互动教学行为优化策略 | 第46-51页 |
第一节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 第46-48页 |
一、 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使课堂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 第46页 |
二、 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 第46-47页 |
三、 提高教师素质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提高学生行为比例策略 | 第48-51页 |
一、 和谐沟通,实现民主协商,提升学生地位 | 第48-49页 |
二、 重视学生,加强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关注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1-54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附录 A 弗兰德系统编码记录表 | 第57-58页 |
附录 B 有效课堂评价体系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