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一) 关于“对话”含义的多种解读 | 第10页 |
(二) 阅读教学实践中“对话”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 阅读教学与“对话”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 第11-12页 |
(四) 阅读教学中“对话”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二) 访谈法 | 第12页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阅读教学与“对话”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2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一) 阅读 | 第13页 |
(二) 阅读教学 | 第13-14页 |
(三) 对话及对话理论 | 第14-17页 |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对话理论 | 第17-21页 |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产生 | 第17-18页 |
(二)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发展 | 第18-19页 |
(三)语文阅读教学与对话理论的契合点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现状及困境 | 第21-31页 |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现状 | 第21-22页 |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困境 | 第22-31页 |
(一) 形式化——忽视实质的虚假“对话”充斥课堂 | 第22-26页 |
(二) 错位化——多重对话主体定位失当 | 第26-29页 |
(三) 功利化——终结性评价方式形成“对话”桎梏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走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困境的对策 | 第31-48页 |
一、遵循阅读教学“对话”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一) 民主、平等性原则 | 第31-32页 |
(二) 开放性原则 | 第32-33页 |
(三) 创生性原则 | 第33页 |
二、提高教师能力与素养,确保“对话”质量 | 第33-41页 |
(一) 搭建友好交流平台,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 第34-35页 |
(二) 注重“对话”实质,杜绝形式化虚假“对话” | 第35-41页 |
三、维护对话主体地位,多重对话角色合理定位 | 第41-45页 |
(一) 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对话者、引导者、组织者 | 第41-43页 |
(二) 确立并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3-44页 |
(三) 潜心会文,紧扣文本 | 第44-45页 |
四、摆脱功利化束缚,丰富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第45-48页 |
(一) 打破唯一评价标准,允许多种观点共存 | 第45-46页 |
(二) 丰富评价方式,倡导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46页 |
(三) 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