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论文

我国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方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8-9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第14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6-28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16-17页
        一、 《历史与社会》第16-17页
        二、 社会科第17页
        三、 课程内容建构方式第17页
    第二节 课程内容组织理论第17-26页
        一、 同心圆扩大法与环境扩展模式第18-20页
        二、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模式第20-22页
        三、 皮亚杰的认知螺旋和塔巴的概念螺旋模式第22-23页
        四、 围绕“三个中心”的社会科结构类型理论第23-26页
    第三节 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历史和现状考察第28-39页
    第一节 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学“社会”课程结构第28-30页
        一、 上海市初中“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特点第28-29页
        二、 浙江省初中“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特点第29-30页
    第二节 本世纪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第30-35页
        一、 《历史与社会》课程建构方案之一第30-32页
        二、 《历史与社会》课程建构方案之二第32-35页
    第三节 本世纪上海中小学的社会科课程建构第35-36页
    第四节 《历史与社会》2011 年版课程标准第36-37页
    第五节 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方式的比较分析第39-47页
    第一节 内容建构思路及标准的差异第39-40页
    第二节 主题轴的差异第40-41页
    第三节 课程内容建构理论依据的差异第41-46页
        一、 “课标(一)”与同心圆扩大法的联系第41-42页
        二、 “课标(二)”与环境扩展模式的联系第42-43页
        三、 “上海课标”体现出以学科综合为中心第43-45页
        四、 “2011 版课标”体现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第45-46页
    第四节 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发展趋势第47-65页
    第一节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第47-56页
        一、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看法第48-49页
        二、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第49-50页
        三、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第50-53页
        四、 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探究第53-56页
    第二节 教师访谈案例分析第56-58页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经验借鉴及理论分析第58-60页
    第四节 《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发展趋势第60-63页
    第五节 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附录第69-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冰心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价值
下一篇:江苏大成教育培训中心传媒艺考培训项目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