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古镇高中为例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论 | 第11-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 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1页 |
2. 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需要 | 第11-12页 |
3. 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 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 | 第14页 |
2.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 第14-15页 |
3. 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理论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 第16-21页 |
(一) 有效教学内涵 | 第16页 |
(二) 有效教学的特征 | 第16-19页 |
1. 教师讲解清晰条理 | 第16-17页 |
2. 教师本人兴趣十足 | 第17页 |
3. 教师态度自信乐观 | 第17-18页 |
4.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 第18页 |
5.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 第18-19页 |
6. 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和进步 | 第19页 |
(三) 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 教育学基础 | 第19页 |
2. 心理学基础 | 第19-20页 |
3. 知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26页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1. 课堂上讲得多练得少 | 第21页 |
2. 课堂和生活联系不紧密 | 第21-22页 |
3. 教师对学生读图绘图能力训练力度不够 | 第22页 |
4. 教学手段片面单一 | 第22-23页 |
5.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不浓 | 第23页 |
(二) 问题的基本原因 | 第23-26页 |
1.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 第23页 |
2. 教师对学科特点把握不透彻 | 第23-24页 |
3. 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 | 第24页 |
4. 学生空间思维水平低 | 第24页 |
5. 教学技术手段落后 | 第24-25页 |
6. 高考侧重知识考查 | 第25-26页 |
三、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宏观策略 | 第26-53页 |
(一) 全面充分准备,实现有效教学设计 | 第26-34页 |
1. 制定合理化的教学目标 | 第26-29页 |
2. 挑选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 第29-31页 |
3. 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 第31-33页 |
4. 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第33-34页 |
(二) 发挥课堂艺术,实现有效教学过程 | 第34-46页 |
1. 课堂导入多样化 | 第34-37页 |
2. 课堂讲解地图化 | 第37-40页 |
3. 课堂提问层次化 | 第40-41页 |
4. 课堂倾听全体化 | 第41-42页 |
5. 课堂活动多样化 | 第42-43页 |
6. 课堂语言情感化 | 第43-45页 |
7. 课堂评语人性化 | 第45页 |
8. 课堂小结体系化 | 第45-46页 |
(三) 多个维度关注,实现有效教学评价 | 第46-50页 |
1. 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 | 第46-47页 |
2. 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 第47-48页 |
3. 对地理方法掌握与运用的评价 | 第48-49页 |
4..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与建立的评价 | 第49-50页 |
(四) 课后及时反馈,实现有效教学反思 | 第50-53页 |
1. 关注细节,反思“亮点”和“失误” | 第50-51页 |
2. 回味“即兴”,反思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 | 第51-53页 |
四、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微观策略 | 第53-64页 |
(一) 深入浅出,复杂知识简单化 | 第53-56页 |
1. 钻研大纲,吃透教材 | 第53-54页 |
2. 梳理条理,提炼要点 | 第54-55页 |
3.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 第55-56页 |
(二) 巧引妙喻,枯燥知识生动化 | 第56-58页 |
1. 形象描述 | 第57页 |
2. 巧妙类比 | 第57页 |
3. 精彩引用 | 第57-58页 |
(三) 联系实际,书本知识生活化 | 第58-61页 |
1. 用书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 第58-59页 |
2. 借生活现象理解书本知识 | 第59-60页 |
3. 用生活知识挑战书本理论 | 第60-61页 |
(四) 图文并茂,抽象知识形象化 | 第61-64页 |
1. 图文结合 | 第61-62页 |
2. 以文解图 | 第62页 |
3. 以图释文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