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1 绪论 | 第19-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6页 |
1.2.1 企业与民营企业 | 第21-22页 |
1.2.2 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 第22-23页 |
1.2.3 知识员工与双向忠诚 | 第23-26页 |
1.3 预期目标 | 第26-28页 |
1.4 预期价值 | 第28-30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1.4.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1.5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 第30-3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5.2 各章安排 | 第31-32页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32-3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3-69页 |
2.1 双向忠诚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第33-37页 |
2.1.1 企业对员工忠诚的反思 | 第33-34页 |
2.1.2 忠诚研究的缘起 | 第34-35页 |
2.1.3 我国传统忠诚思想的演绎与批判 | 第35-36页 |
2.1.4 西方忠诚理念的演变 | 第36-37页 |
2.2 员工忠诚与双向忠诚的内涵 | 第37-44页 |
2.2.1 员工忠诚在不同阶段的定义 | 第37-38页 |
2.2.2 本论文对员工忠诚与双向忠诚的定义 | 第38-39页 |
2.2.3 员工忠诚与双向忠诚的价值 | 第39-44页 |
2.3 双向忠诚的相关理论述评 | 第44-57页 |
2.3.1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概述 | 第44-46页 |
2.3.2 组织公平理论 | 第46-50页 |
2.3.3 领导员工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LMX)理论概述 | 第50-51页 |
2.3.4 工作满意度理论概述 | 第51-53页 |
2.3.5 权力距离理论概述 | 第53-54页 |
2.3.6 离职倾向(turnover intention)研究概述 | 第54-56页 |
2.3.7 双向忠诚理论概述 | 第56-57页 |
2.4 员工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57-67页 |
2.4.1 传统主流激励理论及启示 | 第57-59页 |
2.4.2 美日等国家激励措施与启示 | 第59-60页 |
2.4.3 现代股票期权激励理论 | 第60-64页 |
2.4.4 心本管理下的幸福激励理论 | 第64-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 双向忠诚的博弈分析 | 第69-78页 |
3.1 博弈论应用于双向忠诚的可行性分析 | 第69-70页 |
3.1.1 博弈参与者与要素 | 第69页 |
3.1.2 博弈的分类 | 第69-70页 |
3.2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博弈 | 第70-73页 |
3.2.1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心理契约的不一致 | 第70页 |
3.2.2 无制度约束下忠诚博弈的分析 | 第70-71页 |
3.2.3 有制度约束下忠诚博弈的分析 | 第71页 |
3.2.4 企业主与经理人多重动态博弈分析 | 第71-73页 |
3.3 民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 第73-77页 |
3.3.1 建立博弈支付矩阵 | 第73-75页 |
3.3.2 第一次博弈分析 | 第75-76页 |
3.3.3 重复博弈分析 | 第76-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4 双向忠诚内涵结构的质化研究 | 第78-93页 |
4.1 双向忠诚的相关变量 | 第78-82页 |
4.1.1 双向忠诚的前因变量 | 第78-80页 |
4.1.2 双向忠诚的结果变量 | 第80-82页 |
4.2 双向忠诚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82-91页 |
4.2.1 研究内容 | 第82页 |
4.2.2 研究思路 | 第82-84页 |
4.2.3 研究方法 | 第84-85页 |
4.2.4 研究过程 | 第85-91页 |
4.3 双向忠诚的实质内涵 | 第91-93页 |
5 双向忠诚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93-109页 |
5.1 导言 | 第93-94页 |
5.2 双方目标与价值观的一致性 | 第94-96页 |
5.2.1 企业的目标与价值观 | 第94-96页 |
5.3 周期理论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96-102页 |
5.3.1 员工职业生命周期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2 企业生命周期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98-101页 |
5.3.3 生命周期的员工与组织匹配 | 第101-102页 |
5.4 企业领导风格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4.1 变革型领导风格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4.2 交易型领导风格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3页 |
5.5 组织氛围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6 组织公平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5.6.1 程序公平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5页 |
5.6.2 人际公平、信息公平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6.3 分配公平对双向忠诚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6 企业与员工双向忠诚的机理研究 | 第109-135页 |
6.1 理论模型构建 | 第109-112页 |
6.1.1 盟约理论与双向忠诚 | 第109-112页 |
6.2 双向忠诚作用机理 | 第112页 |
6.3 问卷样本信息 | 第112-114页 |
6.4 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114-128页 |
6.4.1 《双向忠诚度》问卷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114-116页 |
6.4.2 《员工双向双向忠诚度》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116-122页 |
6.4.3 《双向忠诚度》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122-126页 |
6.4.4 《双向忠诚度》问卷分析 | 第126-128页 |
6.5 控制变量对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双向忠诚度的影响 | 第128-132页 |
6.6 加入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检验 | 第132-133页 |
6.7 对本章实证分析的讨论和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3-135页 |
6.7.1 对本章实证分析的讨论 | 第133-134页 |
6.7.2 本章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4-135页 |
7 提升双向忠诚度的措施 | 第135-147页 |
7.1 提升知识员工对民营企业忠诚度的措施 | 第135-136页 |
7.2 提升企业对知识员工忠诚度的激励与约束措施 | 第136-146页 |
7.2.1 民营企业环境与知识员工需求的分析 | 第136-139页 |
7.2.2 提升企业对知识员工忠诚度的措施 | 第139-14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47-152页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7-149页 |
8.1.1 关于双向忠诚的内容结构 | 第147-148页 |
8.1.2 关于双向忠诚的内容影响因素 | 第148页 |
8.1.3 关于双向忠诚与盟约理论的关系 | 第148-149页 |
8.1.4 本研究的概括性结论 | 第149页 |
8.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9-150页 |
8.3 未来展望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1页 |
调查问卷 | 第161-167页 |
后记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