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2-36页 |
1 我国山羊养殖现状 | 第22页 |
2 温热环境对家畜的影响 | 第22-32页 |
2.1 高温和低温环境对家畜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 热应激对家畜的影响 | 第23-32页 |
2.2.1 热应激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引起热应激的因素及其产生的机制 | 第24-25页 |
2.2.3 热应激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25-29页 |
2.2.4 热应激对家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9-31页 |
2.2.5 热应激对家畜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圈舍中有害气体对家畜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饲用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4.1 饲用微生物用概述 | 第33-34页 |
4.2 饲用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 | 第34-35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集约化羊舍的设计改造和小环境检测 | 第36-48页 |
1 前言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3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36-37页 |
2.2 羊舍设计改造 | 第37-40页 |
2.2.1 试验羊舍位置和基本情况 | 第37页 |
2.2.2 铺设漏缝地板 | 第37-38页 |
2.2.3 安装机械刮粪板 | 第38-39页 |
2.2.4 安装风机和湿帘降温系统 | 第39页 |
2.2.5 安装暖风炉 | 第39-40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2.3.1 试验羊舍分组 | 第40页 |
2.3.2 试验期山羊的饲养管理 | 第40页 |
2.3.3 羊舍小环境监测 | 第40-41页 |
2.3.4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1 温热环境监测结果 | 第41-42页 |
3.1.1 羊舍改造前后温热环境评价 | 第41-42页 |
3.1.2 采用防暑降温措施后,羊舍温热环境评价 | 第42页 |
3.2 有害气体浓度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7页 |
4.1 畜禽圈舍温、湿度及其控制 | 第43-45页 |
4.2 羊舍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 | 第45-46页 |
4.3 漏缝地板和机械刮粪板系统 | 第46-47页 |
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热应激对山羊瘤胃菌群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48-74页 |
1 前言 | 第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8-50页 |
2.1.1 试验动物、日粮组成及饲喂 | 第48页 |
2.1.2 试剂及试剂盒 | 第48-50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50-59页 |
2.2.1 山羊热应激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2.2.2 瘤胃内容物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51页 |
2.2.3 瘤胃菌群分析 | 第51-54页 |
2.2.4 瘤胃pH值和ORP值检测 | 第54页 |
2.2.5 瘤胃NH3-N浓度检测 | 第54-55页 |
2.2.6 瘤胃VFA浓度检测 | 第55-56页 |
2.2.7 瘤胃B族维生素含量检测 | 第56-57页 |
2.2.8 瘤胃纤维素酶活力检测 | 第57-59页 |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3.1 热应激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9-66页 |
3.1.1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评估 | 第59-60页 |
3.1.2 瘤胃微生物稀释曲线 | 第60-61页 |
3.1.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61-62页 |
3.1.4 瘤胃微生物相似度分析 | 第62-63页 |
3.1.5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Rank-abundance分析 | 第63页 |
3.1.6 瘤胃微生物venn图分析 | 第63-64页 |
3.1.7 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3.1.8 瘤胃微生物相对丰度热图分析 | 第65-66页 |
3.2 热应激对瘤胃pH值和ORP的影响 | 第66页 |
3.3 热应激对瘤胃NH3-N浓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 热应激对瘤胃VFA浓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3.5 热应激对瘤胃B族维生素浓度的影响 | 第68页 |
3.6 热应激对瘤胃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3页 |
4.1 热应激对瘤胃微生物数量和构成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 热应激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 热应激对瘤胃B族维生素产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热应激对瘤胃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第73页 |
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热应激对山羊生理生化、血液抗氧化指标以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74-97页 |
1 前言 | 第7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4-8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74-75页 |
2.1.1 试验动物、日粮组成及饲喂 | 第74页 |
2.1.2 试剂及试剂盒 | 第74-75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7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75-85页 |
2.2.1 山羊热应激模型建立 | 第75页 |
2.2.2 血液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75页 |
2.2.3 生理指标检测 | 第75页 |
2.2.4 生化指标检测及方法 | 第75-76页 |
2.2.5 血液抗氧化指标检测 | 第76-82页 |
2.2.6 生长性能测定 | 第82-85页 |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85-87页 |
2.3.1 抗氧化指标浓度计算 | 第85-86页 |
2.3.2 表观消化率计算 | 第86页 |
2.3.3 数据处理 | 第86-8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1页 |
3.1 热应激对山羊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87页 |
3.2 热应激对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87-89页 |
3.2.1 对血清酶活力的影响 | 第87-88页 |
3.2.2 对血清总蛋白与尿素氮浓度的影响 | 第88页 |
3.2.3 对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浓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3.2.4 对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89页 |
3.3 热应激对山羊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89-90页 |
3.4 热应激对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90-91页 |
3.4.1 对采食量的影响 | 第90页 |
3.4.2 对日增重的影响 | 第90-91页 |
3.4.3 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91页 |
4 讨论 | 第91-96页 |
4.1 热应激对动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91-93页 |
4.2 热应激对动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93-95页 |
4.3 热应激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95-96页 |
4.3.1 对采食量和日增重的影响 | 第95页 |
4.3.2 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第95-96页 |
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热应激山羊瘤胃发酵的作用 | 第97-134页 |
1 前言 | 第97-98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8-10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98页 |
2.1.1 试验动物及日粮组成 | 第98页 |
2.1.2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 | 第98页 |
2.1.3 试剂 | 第98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9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98-100页 |
2.2.1 体外试验 | 第98-99页 |
2.2.2 饲喂试验 | 第99-100页 |
2.3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100-101页 |
2.3.1 培养液和瘤胃液pH值 | 第100页 |
2.3.2 瘤胃液ORP值 | 第100页 |
2.3.3 培养液和瘤胃液NH3-N浓度 | 第100-101页 |
2.3.4 培养液和瘤胃液VFA浓度 | 第101页 |
2.3.5 瘤胃液B族维生素浓度 | 第101页 |
2.3.6 瘤胃液纤维降解酶活性 | 第101页 |
2.3.7 培养液营养物质消失率及日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第101页 |
2.3.8 采食量和日增重 | 第101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101-102页 |
2.4.1 结果计算 | 第101页 |
2.4.2 数据处理 | 第101-10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27页 |
3.1 添加酿酒酵母体外培养结果 | 第102-105页 |
3.1.1 酿酒酵母对培养液pH值的影响 | 第102页 |
3.1.2 酿酒酵母对培养液NH3-N浓度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1.3 酿酒酵母对培养液TVFA浓度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1.4 酿酒酵母对培养液营养物质消失率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3.2 添加丁酸梭菌体外培养结果 | 第105-109页 |
3.2.1 丁酸梭菌对培养液pH值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3.2.2 丁酸梭菌对培养液NH3-N浓度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2.3 丁酸梭菌对培养液TVFA浓度的影响 | 第107页 |
3.2.4 丁酸梭菌对培养液营养物质消失率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3.3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体外发酵指标的综合评定 | 第109-110页 |
3.4 混合添加丁酸梭菌和酿酒酵母体外培养结果 | 第110-114页 |
3.4.1 不同比例混合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培养液pH值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3.4.2 不同比例混合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培养液NH3-N浓度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4.3 不同比例混合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培养液TVFA的影响 | 第112页 |
3.4.4 不同比例混合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培养液营养物质消失率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3.5 不同比例混合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体外瘤胃发酵指标的综合评定 | 第114-115页 |
3.6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热应激山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第115-123页 |
3.6.1 对瘤胃pH值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3.6.2 对瘤胃ORP值的影响 | 第116页 |
3.6.3 对瘤胃NH3-N浓度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3.6.4 对瘤胃VFA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3.6.5 对瘤胃B族维生素浓度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3.6.6 对瘤胃纤维降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3.7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热应激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3.7.1 对采食量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3.7.2 对日增重的影响 | 第124页 |
3.7.3 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4 讨论 | 第127-133页 |
4.1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4.2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瘤胃B族维生素产量的影响 | 第130页 |
4.3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瘤胃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4.4 酿酒酵母和丁酸梭菌对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5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34-135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34页 |
2 创新点 | 第134页 |
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