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 数理统计法 | 第9页 |
2. 逻辑分析法 | 第9页 |
3. 调查法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7页 |
1. 新民歌学术成果年度量化分析 | 第11-12页 |
2. 新民歌学术成果研究角度分析 | 第12-15页 |
3. 广西新民歌研究现状梳理分析 | 第15-16页 |
4. 文献综述总结 | 第16-17页 |
一、新民歌的探源 | 第17-21页 |
(一) 我国新民歌探源 | 第17-19页 |
(二) 广西新民歌探源 | 第19-21页 |
二、新民歌界定的多元性 | 第21-35页 |
(一) 新民歌界定的多元变革 | 第21-27页 |
1. 30-40年代新民歌界定 | 第22-24页 |
2. 50-70年代新民歌界定 | 第24-25页 |
3. 80-90年代新民歌界定 | 第25-26页 |
4. 20世纪末以来新民歌界定 | 第26-27页 |
(二) 新民歌领域研究界定之管见 | 第27-30页 |
1. 新民歌表象称谓形态范畴 | 第27-28页 |
2. 新民歌本体形态发展范畴 | 第28页 |
3. 新民歌形态发展倾向范畴 | 第28-29页 |
4. 新民歌领域研究界定管见小结 | 第29-30页 |
(三) 广西新民歌界定之管见 | 第30-33页 |
1. 广西新民歌界定的共性 | 第30-32页 |
2. 广西新民歌界定的个性 | 第32-33页 |
(四) 新民歌形态研究界定三维结构 | 第33-35页 |
三、广西新民歌创作思想的多元性(20世纪末以来) | 第35-42页 |
(一) 多元新思想的尝试与探索(1980-1997) | 第35-38页 |
1. 新民歌探索的指路标 | 第35-36页 |
2. 新民歌探索的新思想 | 第36-38页 |
(二) 多元新思想的创新与发展(1998-2006) | 第38-39页 |
1. 新民歌创新发展指路标 | 第38页 |
2. 新民歌创新思想的开展 | 第38-39页 |
(三) 多元新思想的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 | 第39-41页 |
1. 新民歌繁荣发展指路标 | 第39页 |
2. 新民歌多元性思想探讨 | 第39-41页 |
(四) 创作思想多元化发展小结 | 第41-42页 |
四、广西新民歌表演形态的多元性(20世纪末以来) | 第42-50页 |
(一) 新民歌演唱技法的多元性 | 第42-45页 |
1. 传统声音造型的多元性 | 第43页 |
2. 现代发声技巧的多元性 | 第43-44页 |
3. 传统与现代声效交融的多元性 | 第44-45页 |
(二) 新民歌演唱形式的多元性 | 第45-47页 |
1. 新民歌独唱人才的培养 | 第45-46页 |
2. 新民歌合唱队伍的建设 | 第46页 |
3. 新民歌本土乐队的创新 | 第46-47页 |
(三) 新民歌舞美艺术的多元性 | 第47-50页 |
1. 新民歌平面式舞美效应 | 第47-48页 |
2. 新民歌实景式舞美效应 | 第48-49页 |
3. 新民歌LED虚拟式舞美效应 | 第49-50页 |
五、广西新民歌传播发展的多元性(20世纪末以来) | 第50-61页 |
(一) 新民歌广播媒介传播 | 第50-53页 |
1. 新民歌广播媒介的形成 | 第50-51页 |
2. 新民歌广播媒介的发展 | 第51页 |
3. 新民歌广播媒介的兴盛 | 第51-53页 |
(二) 新民歌电视媒介传播 | 第53-58页 |
1. 新民歌音乐电视专题栏目传播 | 第53-54页 |
2. 新民歌电视音乐赛事栏目传播 | 第54-55页 |
3. 国际民歌节电视直播媒介传播 | 第55-58页 |
(三) 新民歌创作赛事传播 | 第58-61页 |
1. 新民歌创作的参赛推广 | 第58页 |
2. 创作赛事平台的搭建与推广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附录1: 广西原创新民歌代表作品 | 第62-65页 |
附录2: 广泛传播的广西原创新民歌作品 | 第65-66页 |
附录3: 广西新民歌合唱代表作品 | 第66-67页 |
附录4: 南宁国际民歌节中的广西新民歌作品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