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论文

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1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1.2 问题提出第11页
    1.2 核心概念第11-14页
        1.2.1 心理健康教育第11-13页
        1.2.2 内隐无意识第13-14页
        1.2.3 无意识教育第14页
        1.2.4 无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第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21页
        1.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4-16页
        1.3.2 内隐无意识加工第16-19页
        1.3.3 无意识教育第19-21页
2 无意识教育概述第21-28页
    2.1 无意识教育的内涵第21页
    2.2 无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第21-23页
        2.2.1 哲学依据第21-22页
        2.2.2 心理学依据第22-23页
        2.2.3 心理健康教育依据第23页
    2.3 无意识教育的特点第23-25页
        2.3.1 教育目的上的隐蔽性第23-24页
        2.3.2 教育内容上的渗透性第24页
        2.3.3 教育方式上的依附性第24页
        2.3.4 情感上的愉悦性第24-25页
        2.3.5 效果上的深远广泛性第25页
    2.4 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第25-27页
        2.4.1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第25-26页
        2.4.2 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第26页
        2.4.3 无意识教育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有机统一体第26-27页
    2.5 内隐无意识加工和无意识教育第27-28页
3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无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第28-35页
    3.1 有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缺点第28页
    3.2 无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28-32页
        3.2.1 无意识加工为解决意识加工问题奠定基础第28-29页
        3.2.2 无意识加工在思维认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29-30页
        3.2.3 古典精神分析对无意识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解释第30-31页
        3.2.4 从无意识和意识角度解释并治疗脑疾病和心理疾病第31-32页
    3.3 无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32-35页
        3.3.1 无意识教育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需求第32-33页
        3.3.2 无意识教育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第33-34页
        3.3.3 无意识教育是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第34页
        3.3.4 无意识教育是发展我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第34-35页
4 研究设计第35-39页
    4.1 研究构想第35-37页
        4.1.1 研究目标第35页
        4.1.2 研究对象第35-36页
        4.1.3 研究内容第36页
        4.1.4 研究方法第36-37页
    4.2 研究意义第37-38页
        4.2.1 理论意义第37页
        4.2.2 实践意义第37-38页
    4.3 创新点第38-39页
5 问卷调查与访谈第39-47页
    5.1 问卷调查第39-41页
        5.1.1 问卷调查结果第39-40页
        5.1.2 总结分析第40-41页
    5.2 访谈第41-47页
        5.2.1 针对专家教授A访谈第41-42页
        5.2.2 针对硕士研究生访谈第42-47页
6 实践活动课案例分析第47-53页
    6.1 案例一:信任背摔第47-50页
        6.1.1 活动流程第47-48页
        6.1.2 记录及跟踪访谈第48-49页
        6.1.3 总结分析第49-50页
    6.2 案例二:凝视一分钟第50-53页
        6.2.1 案例简述第50-51页
        6.2.2 总结分析第51-53页
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无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第53-59页
    7.1 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策略第53-54页
        7.1.1 有意识教育的理论课程与无意识教育结合第53-54页
        7.1.2 将无意识教育寓于体验式活动中第54页
    7.2 建立多种形式的无意识教育载体第54-56页
        7.2.1 设计多样的活动载体第54-55页
        7.2.2 丰富校园文化载体第55-56页
    7.3 人格无意识教育第56-57页
        7.3.1 教师人格魅力教育第56-57页
        7.3.2 发挥优秀人士榜样的力量第57页
    7.4 现代信息技术无意识教育第57-59页
        7.4.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第57-58页
        7.4.2 网络无意识教育第58-59页
8 结论与展望第59-60页
    8.1 研究结论第59页
    8.2 后续研究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附录第65-68页
致谢第68-70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对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初中生人际关系、自尊和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