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致谢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翻译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围城》不同语种译本的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3 《围城》翻译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2 理论框架 | 第15-19页 |
2.1 双关语理论 | 第15-17页 |
2.1.1 双关语及其可译性 | 第15页 |
2.1.2 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 | 第15-16页 |
2.1.3 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策略 | 第16-17页 |
2.2 《围城》英、德译本及其译者介绍 | 第17-19页 |
2.2.1 《围城》英译本及其译者 | 第17页 |
2.2.2 《围城》德译本及其译者 | 第17-19页 |
3 运用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分析《围城》英、德译本中的双关翻译 | 第19-41页 |
3.1 英德译本采取相同翻译策略的双关 | 第19-28页 |
3.1.1 双关语译为相同类型的双关语 | 第19-21页 |
3.1.2 双关语译为不同的双关语 | 第21-23页 |
3.1.3 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 | 第23-24页 |
3.1.4 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 | 第24-27页 |
3.1.5 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并使用编辑手段 | 第27-28页 |
3.2 英德译本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双关 | 第28-39页 |
3.2.1 英译本译为不同的双关语而德译本采取其他策略 | 第28-30页 |
3.2.2 英译本译为类双关语而德译本采取不同策略 | 第30-33页 |
3.2.3 英译本采取译为非双关语并使用编辑手段而德译本采取其他策略 | 第33-34页 |
3.2.4 英译本译为非双关语而德译本采取其他策略 | 第34-39页 |
3.3 特例—来自于译入语的双关 | 第39-41页 |
4 《围城》英、德译本的双关翻译比较 | 第41-45页 |
4.1 英、德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 | 第41-43页 |
4.2 英、德译本双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不同的原因 | 第43-44页 |
4.3 对双关语翻译的建议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