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1.5.1 主要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3.1 国内研究 | 第22-23页 |
2.3.2 国外研究 | 第23-24页 |
3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回顾与分析 | 第24-48页 |
3.1 西周时期—井田制 | 第24-25页 |
3.1.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4-25页 |
3.1.2 评述 | 第25页 |
3.2 秦汉时期—授田制 | 第25-30页 |
3.2.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6-28页 |
3.2.2 评述 | 第28-30页 |
3.3 隋唐时期—均田制 | 第30-34页 |
3.3.1 主要内容及特征 | 第30-31页 |
3.3.2 评述 | 第31-34页 |
3.4 宋元时期—两田制 | 第34-39页 |
3.4.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34-36页 |
3.4.2 述评 | 第36-39页 |
3.5 明清时期—占田制 | 第39-43页 |
3.5.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39-41页 |
3.5.2 评述 | 第41-43页 |
3.6 小结 | 第43-48页 |
4 我国近现代土地制度的回顾与分析 | 第48-71页 |
4.1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 第48-49页 |
4.1.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48页 |
4.1.2 评述 | 第48-49页 |
4.2 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 | 第49-51页 |
4.2.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49-51页 |
4.2.2 评述 | 第51页 |
4.3 民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 | 第51-55页 |
4.3.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51-53页 |
4.3.2 评述 | 第53-55页 |
4.4 土地改革与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55-58页 |
4.4.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55-56页 |
4.4.2 土地改革的过程 | 第56-57页 |
4.4.3 评述 | 第57-58页 |
4.5 合作化与集体土地所有制 | 第58-65页 |
4.5.1 农业合作化 | 第58-59页 |
4.5.2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59页 |
4.5.3 集体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原因 | 第59-62页 |
4.5.4 集体土地所有制形成的过程 | 第62-64页 |
4.5.5 评述 | 第64-65页 |
4.6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 | 第65-68页 |
4.6.1 大跃进运动 | 第65页 |
4.6.2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65-66页 |
4.6.3 人民公社带来的严重后果 | 第66-67页 |
4.6.4 评述 | 第67-68页 |
4.7 小结 | 第68-71页 |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性认识 | 第71-82页 |
5.1 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 第71页 |
5.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创新 | 第71-73页 |
5.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的困境 | 第73-76页 |
5.4 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76-78页 |
5.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演变分析 | 第78-82页 |
5.5.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诱因及需要变革的问题 | 第79-80页 |
5.5.2 当前农地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因及其发展的可能结果 | 第80-82页 |
6 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制度演变 | 第82-96页 |
6.1 古代奴隶主贵族制 | 第82-83页 |
6.1.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82页 |
6.1.2 评述 | 第82-83页 |
6.2 中世纪封建领主采邑制 | 第83-85页 |
6.2.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83-84页 |
6.2.2 评述 | 第84-85页 |
6.3 近代欧洲革命所进行的土地改革 | 第85-86页 |
6.3.1 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85页 |
6.3.2 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 | 第85-86页 |
6.4 现代发达国家的农地制度 | 第86-87页 |
6.4.1 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86-87页 |
6.4.2 现代发达国家农地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87页 |
6.5 小结 | 第87-96页 |
6.5.1 欧洲农地制度特殊之处 | 第88-91页 |
6.5.2 欧洲农地制度不足之处 | 第91-96页 |
7 中西方土地制度发展史的比较及启示 | 第96-106页 |
7.1 中西方土地制度的相同之处 | 第96-97页 |
7.2 中西方土地制度的差异之处 | 第97-98页 |
7.3 启示 | 第98-104页 |
7.4 未来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目标 | 第104-106页 |
7.4.1 改革目标确定的原则 | 第104-105页 |
7.4.2 未来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目标 | 第105-106页 |
8 中国农地制度面临的深层矛盾、社会转型趋势及几种理论主张 | 第106-124页 |
8.1 中国农地制度面临的深层矛盾 | 第106-115页 |
8.1.1 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产权不清 | 第106-109页 |
8.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流动性不足 | 第109-111页 |
8.1.3 现行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制度)具有不可持续性 | 第111-112页 |
8.1.4 中国“刘易斯陷阱”问题矛盾根源——制度和权利的缺失 | 第112-115页 |
8.1.5 小结 | 第115页 |
8.2 当前农地制度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 | 第115-116页 |
8.3 关于对当前农地制度的几种理论政策的评述 | 第116-124页 |
8.3.1 私有化主张论 | 第116-120页 |
8.3.2 集体土地所有制完善论 | 第120-122页 |
8.3.3 国有永用制主张论 | 第122页 |
8.3.4 小结 | 第122-124页 |
9 国有统筹租赁制度是未来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 第124-152页 |
9.1 基本内容及配套政策 | 第124-125页 |
9.1.1 基本内容 | 第124-125页 |
9.1.2 配套政策 | 第125页 |
9.2 实行国有统筹租赁制度的作用 | 第125-130页 |
9.3 实行国有统筹租赁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优势 | 第130-132页 |
9.3.1 理论依据 | 第130-132页 |
9.3.2 现实优势 | 第132页 |
9.4 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第132-134页 |
9.4.1 历史渊源 | 第132-133页 |
9.4.2 现实基础 | 第133-134页 |
9.5 经验借鉴 | 第134-136页 |
9.5.1 经验借鉴 | 第134-135页 |
9.5.2 反面教训 | 第135页 |
9.5.3 国有租赁的成功模式 | 第135-136页 |
9.6 实证分析 | 第136-147页 |
9.6.1 帕累托最优经济分析 | 第136-138页 |
9.6.2 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意愿调查 | 第138-139页 |
9.6.3 中西部地区农民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调查 | 第139-140页 |
9.6.4 欠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调查分析 | 第140-147页 |
9.6.5 小结 | 第147页 |
9.7 实例证明 | 第147-151页 |
9.7.1 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的几种模式 | 第147-148页 |
9.7.2 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的实例证明 | 第148-150页 |
9.7.3 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的效果和作用 | 第150-151页 |
9.8 小结 | 第151-152页 |
10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2-155页 |
10.1 结论 | 第152页 |
10.2 政策建议 | 第152-153页 |
10.2.1 正视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变化 | 第152页 |
10.2.2 坚持正确的制度创新原则 | 第152-153页 |
10.2.3 及早开展制度转换的顶层设计 | 第153页 |
10.3 研究展望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作者简介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