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色素论文

三种天然色素花色苷组成、辅色作用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1页
    1.1 花色苷简介第11-14页
        1.1.1 红树莓色素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2 黑米色素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3 甘蓝红色素的研究进展第14页
    1.2 花色苷的稳定性以及辅色作用第14-16页
        1.2.1 花色苷的稳定性第14-15页
        1.2.2 辅色作用第15-16页
    1.3 花色苷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第16-19页
        1.3.1 牛血清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16-17页
        1.3.2 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17-19页
            1.3.2.1 紫外可见光谱法第17页
            1.3.2.2 荧光光谱法第17页
            1.3.2.3 荧光猝灭法第17-18页
            1.3.2.4 荧光增强法第18页
            1.3.2.5 圆二色谱法(Circular dichroism, CD)第18-19页
            1.3.2.6 红外色谱(FT-IR)法第19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9-21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三种天然色素的花色素苷含量测定与成分分析第21-3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2.1.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21页
            2.1.1.2 主要设备第21-22页
        2.1.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1.2.1 缓冲溶液的配制第22页
            2.1.2.2 三种天然色素中花色苷含量的测定第22页
            2.1.2.3 三种天然色素的LC-MS分析第22-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32页
        2.2.1 三种天然色素的花色苷含量第23页
        2.2.2 三种天然色素的质谱分析第23-32页
            2.2.2.1 红树莓色素的质谱分析第23-26页
            2.2.2.2 甘蓝红色素的质谱分析第26-29页
            2.2.2.3 黑米色素的质谱分析第29-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三种天然色素的辅色作用研究第33-4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3.1.1 实验材料第33-34页
            3.1.1.1 实验原料第33页
            3.1.1.2 主要试剂第33-34页
            3.1.1.3 主要设备第34页
        3.1.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3.1.2.1 不同摩尔比的单宁酸对三种天然色素的辅色效果第34页
            3.1.2.2 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单宁酸对三种天然色素辅色效果的影响第34页
            3.1.2.3 颜色分析第34-35页
            3.1.2.4 统计与分析第3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5-43页
        3.2.1 不同摩尔比的单宁酸对三种天然色素的辅色效果第35-39页
            3.2.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35-36页
            3.2.1.2 颜色分析第36-39页
        3.2.2 pH对辅色作用的影响第39-43页
            3.2.2.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39-40页
            3.2.2.2 pH对单宁酸辅色的CIELab分析第40-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三种天然色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第44-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7页
        4.1.1 实验材料第44-45页
            4.1.1.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第44页
            4.1.1.2 主要设备第44-45页
        4.1.2 实验方法第45-47页
            4.1.2.1 缓冲溶液配制第45页
            4.1.2.2 紫外吸收光谱法第45页
            4.1.2.3 荧光光谱法第45页
            4.1.2.4 圆二色谱法第45-46页
            4.1.2.5 红外色谱法第46页
            4.1.2.6 甘蓝红和红树莓色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第46-4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7-60页
        4.2.1 三种天然色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47-48页
        4.2.2 三种天然色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光谱分析第48-56页
            4.2.2.1 三种天然色素对牛血清蛋白的荧光猝灭反应分析第48-50页
            4.2.2.2 荧光猝灭机理分析第50-53页
            4.2.2.3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分析第53-55页
            4.2.2.4 三种天然色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分析第55-56页
        4.2.3 三种天然色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分析第56-58页
        4.2.4 三种天然色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红外图谱分析第58-60页
    4.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创新点与不足第62页
    5.3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致谢第71-72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鸡白痢沙门菌感染细胞形成SCV的规律研究
下一篇:“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能源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