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接受修辞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交叉学科与接受修辞研究 | 第12页 |
| 1.2.3《红高粱》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1.3 重要术语阐释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接受修辞视野下《红高粱》小说、电影、电视剧文本比较 | 第15-42页 |
| 2.1 影视作品改编者的接受修辞 | 第15-19页 |
| 2.1.1 观众的“期待视野” | 第16-18页 |
| 2.1.2 小说、电影与电视的互文性 | 第18-19页 |
| 2.2《红高粱》小说与电影的修辞差异 | 第19-25页 |
| 2.2.1 故事内容的取舍 | 第19-21页 |
| 2.2.2 人物形象的重构 | 第21-23页 |
| 2.2.3 视听符号的阐释 | 第23-25页 |
| 2.3《红高粱》小说、电影与电视剧的修辞差异 | 第25-42页 |
| 2.3.1 叙事顺序的改变 | 第29-30页 |
| 2.3.2 情节删改与增设 | 第30-34页 |
| 2.3.3 人物增设与主题升华 | 第34-37页 |
| 2.3.4 从男性视角到女性视角的修辞转向 | 第37-42页 |
| 第三章 观众对《红高粱》电影、电视剧接受修辞解读 | 第42-54页 |
| 3.1 接受修辞的对象 | 第42-50页 |
| 3.1.1 对人物的接受 | 第42-45页 |
| 3.1.2 对台词的接受 | 第45-48页 |
| 3.1.3 对媒介渠道的接受 | 第48-50页 |
| 3.2 接受修辞的变异性 | 第50-54页 |
| 3.2.1 声响符号变异 | 第50页 |
| 3.2.2 简单符号变异 | 第50-51页 |
| 3.2.3 逻辑关系变异 | 第51-52页 |
| 3.2.4 语体风格变异 | 第52页 |
| 3.2.5 画面符号变异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观众对《红高粱》电影、电视剧接受修辞差异成因 | 第54-68页 |
| 4.1 接受方式差异 | 第54-56页 |
| 4.1.1 正向接受与逆向接受 | 第54页 |
| 4.1.2 积极接受与消极接受 | 第54-55页 |
| 4.1.3 动态接受与静态接受 | 第55页 |
| 4.1.4 离心接受与向心接受 | 第55-56页 |
| 4.1.5 能动接受与单项接受 | 第56页 |
| 4.2 社会文化差异 | 第56-58页 |
| 4.2.1 民族解读差异 | 第56-57页 |
| 4.2.2 时代变更差异 | 第57-58页 |
| 4.3 接受心理差异 | 第58-62页 |
| 4.3.1 猎奇心理 | 第58-59页 |
| 4.3.2 首因心理 | 第59-60页 |
| 4.3.3 晕轮心理 | 第60页 |
| 4.3.4 从众心理 | 第60-61页 |
| 4.3.5 逆反心理 | 第61页 |
| 4.3.6 投射心理 | 第61-62页 |
| 4.4 个体差异 | 第62-68页 |
| 4.4.1 社会经历差异 | 第62页 |
| 4.4.2 年龄性别差异 | 第62-63页 |
| 4.4.3 教育职业差异 | 第63-66页 |
| 4.4.4 目的动机差异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68-75页 |
| 5.1 对表达修辞某些缺环进行了一定思考 | 第68-69页 |
| 5.2 对接受修辞理论尝试了些许个人延伸 | 第69-71页 |
| 5.3 对接受修辞的研究价值有了多元的了解 | 第71-72页 |
| 5.4 对影视作品改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第72-74页 |
| 5.5 对后续研究的设想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