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膳食纤维的定义 | 第12页 |
·膳食纤维的组成 | 第12-13页 |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与生理保健功能 | 第13页 |
·持水性和膨胀性 | 第13页 |
·吸附作用 | 第13页 |
·发酵性 | 第13页 |
·粘性 | 第13页 |
·膳食纤维的来源 | 第13-14页 |
·膳食纤维的提取 | 第14页 |
·膳食纤维的漂白 | 第14-15页 |
·膳食纤维的功能活化 | 第15页 |
·羧甲基纤维素钠概述 | 第15-16页 |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现状 | 第15页 |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应用 | 第15-16页 |
·研究课题的产生、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要求 | 第18-19页 |
2 江蓠渣组分测定、提取工艺和漂白处理 | 第19-26页 |
·前言 | 第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19页 |
·试验设备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5页 |
·江蓠残渣成分测定 | 第22页 |
·漂白工艺选择 | 第22-24页 |
·DF 漂白可控选择 | 第24页 |
·原料与漂白样品表面形态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3 江蓠残渣膳食纤维的酶法功能活化 | 第26-34页 |
·前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试剂 | 第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纤维素酶活化对DF1 特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木聚糖酶对DF1 特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复合酶处理对DF1 特性的影响 | 第32页 |
·膳食纤维电镜扫描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4 江蓠残渣和酶法活化DF 对Pb~(2+)和Cd~(2+)溶液吸附研究 | 第34-43页 |
·前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试剂 | 第34页 |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35-3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37页 |
·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38-40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5 江蓠残渣和酶法活化DF 对亚硝酸盐和Ca~(2+)、Mg~(2+)的吸附研究 | 第43-51页 |
·前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试剂 | 第43页 |
·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亚硝酸盐标准曲线 | 第45页 |
·时间对江蓠残渣及其酶法改性膳食纤维亚硝酸盐吸附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pH 对DF0 及DF2 亚硝酸盐吸附量的影响 | 第46页 |
·DF0、DF2 及其吸附亚硝酸盐后的DF0、DF2 傅立叶红外变换图谱及分析 | 第46-48页 |
·不同pH 时DF0 及DF2 对营养元素:Ca~(2+)、Mg~(2+)的束缚量 | 第48页 |
·DF0、DF2 与其吸附Ca~(2+)、Mg~(2+)后样品红外图谱对照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6 江蓠残渣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和表征 | 第51-57页 |
·前言 | 第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试剂 | 第51页 |
·仪器设备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粗制纤维素的提取正交试验 | 第52页 |
·粗纤维漂白试验 | 第52-53页 |
·CMC 制备单因素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53-54页 |
·CMC 制备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CMC 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页 |
·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