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员工激励与合作的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7页 |
| 1 引言 | 第17-2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7-21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 | 第23-27页 |
| ·无委托人团队合作的博弈机制 | 第23页 |
| ·团队合作与激励结构的关系及博弈模型研究 | 第23-24页 |
| ·基于能力的综合激励机制研究 | 第24-25页 |
| ·基于职业观念的隐性激励机制 | 第25页 |
| ·精神激励的经济分析 | 第25-27页 |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7-41页 |
| ·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激励方式 | 第27-30页 |
| ·基于员工合作的激励合同 | 第30-31页 |
| ·团队合作及激励合同 | 第31-33页 |
| ·隐性激励机制 | 第33-34页 |
| ·不易用经济方法解释的现象 | 第34-37页 |
| ·激励合同中的绩效指标及其测度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3 各种激励理论及激励方法 | 第41-69页 |
| ·激励理论模型 | 第41-48页 |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41-43页 |
| ·双因素理论 | 第43-44页 |
| ·公平理论 | 第44-45页 |
| ·人性假设理论 | 第45-48页 |
| ·激励的分类 | 第48-50页 |
| ·短期激励、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 | 第48页 |
| ·一般激励和特殊激励 | 第48页 |
| ·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 | 第48页 |
| ·有委托人和无委托人的激励 | 第48-49页 |
| ·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 | 第49页 |
| ·正激励和负激励 | 第49-50页 |
| ·经济激励 | 第50-53页 |
| ·工资 | 第50-51页 |
| ·奖金 | 第51页 |
| ·福利 | 第51-52页 |
| ·股权激励 | 第52-53页 |
| ·精神激励 | 第53-57页 |
| ·荣誉激励 | 第53-54页 |
| ·成就激励 | 第54页 |
| ·兴趣激励 | 第54-55页 |
| ·参与激励 | 第55页 |
| ·感情激励 | 第55-56页 |
| ·期望激励 | 第56页 |
| ·榜样激励 | 第56-57页 |
| ·激励的原则 | 第57-59页 |
|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 第57页 |
| ·目标结合原则 | 第57页 |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第57-58页 |
| ·外激与内激相结合 | 第58页 |
| ·以正激为主负激为辅 | 第58页 |
| ·以期望为基础 | 第58-59页 |
| ·民主公正的原则 | 第59页 |
| ·博弈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 第59-67页 |
| ·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59-60页 |
| ·委托代理模型的结构 | 第60-62页 |
| ·博弈学习理论 | 第62-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4 团队合作的博弈分析 | 第69-99页 |
| ·团队合作的管理学基础 | 第69-73页 |
|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 第69页 |
| ·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 第69-70页 |
| ·经理人员的职能 | 第70-71页 |
| ·工作团队及其类型 | 第71-72页 |
| ·团队合作问题的博弈论解释 | 第72-73页 |
| ·团队合作的博弈机制 | 第73-81页 |
| ·团队非合作博弈模型 | 第73-74页 |
| ·无限次重复博弈囚徒困境 | 第74-75页 |
| ·无名氏定理 | 第75-76页 |
| ·声誉模型 | 第76-79页 |
| ·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 | 第79-81页 |
| ·无委托人团队合作的博弈机制 | 第81-88页 |
| ·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思路 | 第81-82页 |
| ·合作博弈的理性基础 | 第82-84页 |
| ·模型分析 | 第84-87页 |
| ·现象解释 | 第87-88页 |
| ·小结 | 第88页 |
| ·团队合作与激励结构的关系及博弈模型研究 | 第88-99页 |
| ·研究思路 | 第88-89页 |
| ·团队工作中的博弈关系 | 第89-91页 |
| ·团队成员相互拆台的模型分析 | 第91-95页 |
| ·团队合作与不合作的比较分析 | 第95-97页 |
| ·小结 | 第97-99页 |
| 5 基于能力的综合激励机制 | 第99-109页 |
| ·综合激励的内涵 | 第99-100页 |
| ·综合激励模型 | 第100-106页 |
| ·员工分类的机理分析 | 第106-108页 |
| ·小结 | 第108-109页 |
| 6 基于职业观念的隐性激励机制 | 第109-121页 |
| ·隐性激励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 第109-114页 |
| ·职业观念的含义 | 第109-111页 |
| ·基于职业观念的隐性激励机制的作用 | 第111-114页 |
| ·隐性激励模型 | 第114-119页 |
| ·基本假设 | 第114-115页 |
| ·模型分析 | 第115-119页 |
| ·实证分析 | 第119-120页 |
| ·小结 | 第120-121页 |
| 7 精神激励的经济分析 | 第121-12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页 |
| ·精神激励的作用 | 第121-123页 |
| ·基于自选择的组合激励机制 | 第123-125页 |
| ·激励组合与资产结构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8 结论 | 第127-131页 |
| 致 谢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 附录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2页 |
| 附录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荣誉 | 第142页 |